1.37 鼇頭獨占(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746 字 3個月前

狗奴國,位於邪馬台屬國“奴國”之南。狗奴王,喚“卑彌弓呼“。國中實權,則握於名喚“狗古智卑狗”的官員手中。此名或為官名,亦或是人名。狗奴國與邪馬台國素來不和,兩國間衝突不斷。

正如三韓使者所言:若知三韓遣十萬壯丁,渡海為邪馬台國造血。必遭狗奴國嫉恨。

正因有強敵環伺,有所要求,自也合理。

於是乎。三韓王,於國書上言道:隻需王上能降服狗奴國,不渡海來攻。鄙國自當領命。遣十萬青壯,東渡布種。

自前漢時起。三韓和倭人,便常有往來。

倭國列島與朝鮮半島之間,亦時有攻伐。

稍後,魏晉之交,朝鮮半島南端,新有一“狗邪韓國”,見於史載。又異稱為:“拘邪韓國”或“枸邪韓國”。後世有學說認為:魏晉時,已有倭人攻入朝鮮半島,並在當地建立附庸國。狗邪韓國,或是倭人政權。

從“狗奴國”、“邪馬台國”與“狗邪韓國”的稱呼上,二者確有關聯。說不定,便是狗奴與邪馬台,二國聯合攻島。占據弁韓之地,於是二國各取一字,再加弁韓,稱:“狗邪韓國”。亦未可知。

換言之。三王的顧慮及訴求,似乎正當合理。

狗奴國如何如何,薊王又豈能知。難不成,還真去跟狗奴扯皮不成!如此,正中三韓下懷。試想,狗奴與邪馬台,互為仇敵。又豈能輕易鬆口。茫茫大海,倭國列島,尚無航道可循。人員往來,殊為不易。

若急於求成。唯有親率大軍,討伐狗奴。焚其城,滅其國,掠其民。如此一來,邪馬台國再無掣肘,必趁勢崛起。若一統列島,反於我不利。

薊王當另有打算。

回書三韓王,言道:孤,聽聞馬韓之西,海中島國名曰“州胡”。其居民身材短小,髡頭紋身,如鮮卑族。喜養牛豬,其服有上無下,乘船往來,市買韓中。“俗樸陋,衣大豕皮;夏居革屋,冬窟室。地生五穀,耕不知用牛,用鐵齒耙土。”孤還聽聞,此島廣袤“四百餘裡”,“北枕巨海,南對祟嶽”。盛產柑橘及騾馬,謂“家家桔柚,處處驊騾”。

孤已命人攜禮登島。與州胡王討要一灣,督造軍港。待港成,便遣水軍駐守。此島扼倭國北上水路,若有狗奴兵船渡海來攻,自當儘數截殺。足可保貴國百姓,安然無恙,後顧無憂。還望三王體恤孤赤心一片,早做打斷。

州胡島,乃朝鮮半島南部海域,濟州島之古稱。此島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距半島最南端約二百餘裡。東與倭國對馬島隔海相對,西與吳郡由拳縣隔海相離。位置十分重要。

以倭人現有的初級造船術。根本無力建造五百石船。甚至倭船連冒突、露橈等小型戰船,亦遠遠不及。試想,又如何能敵薊國水軍,明輪大艦。迎頭撞翻,一通亂箭,儘數葬身魚腹。何其簡單。

後有倭國使節,出使曹魏。“獻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

試想,島上戰亂不斷,生口何其多也。便是辰王,亦能獻萬五千人,萬五千匹布,贖五百漢人被殺之罪。堂堂邪馬台女王,三十餘國,四十萬民。遠渡重洋,竟隻貢獻“生口十人,班布十丈”。之所以貢品如此稀少,亦可佐證船小。

如此想來,倭船怕隻能乘十餘人。

收到薊王回書,三韓各自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