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江淮雙生(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5084 字 3個月前

薊國宿吏皆瞠目。隻差嘩然。

然,大夏令人選乃二國相,共同舉薦。必然有理有據。不可能隻因其是薊王同門。

須知。按薊國慣例,比二千石高官,若政績斐然,不出數年,當兼領宮職,且還酌情授予民爵。年十五便居如此高位,享三食俸,年齡是否……太輕。

劉曄有王佐之才,又喜機關術。按劉備心中所想,可先繼任大利城令,千石起步為宜。誰知二位國相,竟一把將其推上風口浪尖,成為“弄潮兒”。

劉曄洛陽時,與周瑜形影不離。周瑜舉家遷入薊國,其父周異拜領京沚令。周瑜為江淮孤生,入學太學壇。卻並未重換師門。博論一鳴驚人,大殺四方。然因無同門相助,常被群起而攻。

收周瑜書信,劉曄辭彆恩師,星夜來援。同門師兄弟,共入學壇,博論無敵手。號“江淮雙生”。劉曄年十五,而小師弟周瑜,開年亦不過十歲。堪比“聖童”之名。

茲事體大。所謂內舉不避親。薊王專開朝會,令六百石及以上,悉數與會。薊國宿吏,當殿相問。

且看劉曄如何以對。

百官就位,薊王身披冕服,隆重登場。

“召劉曄上殿。”左國令士異,直入正題。

隻見一江淮書生,儒服束發,趨步入內。伏地行禮:“(太)學生劉曄,拜見王上。”

“賜座。”劉備居高言道。

“謝王上。”劉曄起身就落。

百官同朝,初登大殿。麵不改色,舉止如常。讓為大師兄的劉備,亦暗自點頭。

環視百官,劉備又看向文臣之首:“二位國相。”

“臣在。”耿雍、崔鈞雙雙起身。

“何不當文武百官,言明因何則選。”

“喏。”右相耿雍,主內政。遂奏曰:“長蘆、長汀二縣,除去鹽漬灘塗。北部尚有良田待辟。一心不可二用。二位縣長,當儘早抽身,專管藪中屯田。”

劉備輕輕點頭:“事急從權,乃其一也。”

“主公明見。”耿雍又奏:“然,鹽田不同稻田,如何耕種收割,皆無先例可循。故需隨機應變,見機行事。換言之,無論國中宿吏,還是學壇新人,對鹽田所知,皆等同。”

劉備亦點頭:“新生之物,皆無舊例,乃其二也。”

“劉曄師出名門,學識淵博。雖少年,卻才高。且兼通機關奇術。主公曾言,鹽田需借機關諸器,方能事半功倍。劉曄正當大用。”

“年少才高,又精機關。乃其三也。”劉備輕輕頷首,又問道:“何以知之?”

此乃代百官發問。耿雍笑答:“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主公何不問大利令蘇越。”

“哦?”見劉備看來,大利城令蘇越,起身奏曰:“劉曄獻‘發石車’,現已造畢。”

“原來如此。”劉備恍然大悟。

話說,官渡之戰時“(曹操)乃為發石車,擊(袁)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傳聞,發石車的設計圖,便是劉曄所獻。上裝機樞,彈發石塊。因聲如雷震,故名“霹靂車”。亦稱“拋車”。

拋車,並非劉曄發明。春秋時已開始使用。為古代戰車之一種。稱“飛石車”。車上置粗竹,人力拉拽,可將筐中石塊拋出。乃是利用杠杆原理,拋射石彈的遠射兵器。

《範蠡兵法》:“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三百步。”

劉曄所獻,必與先秦之物,大有不同。

果然,待圖卷徐徐展開。劉備一眼辨出。乃集塔吊、打樁機,所用機關,三合為一。先借絞盤上勁,將配重端升起,待搬動弩機,配重下落,將另一端投石拋出。乃是非常先進的“配重式拋石機”。細細觀摩,劉備還看到了用於儲能,可加速拋射的“扭簧”。後世最常見的扭簧,便置在晾衣服的木夾子中。鬆手即閉合。

“射程如何?”劉備問道。

“可將一鈞(15公斤)彈丸,拋出八百步。”蘇越答曰。

遠在弓弩射程之外。時下,唯有高居城頭,遠射千步的床弩,能與之匹敵。

若能與機關舫車合二為一,乃為毀牆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