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6 巨人之誌(2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984 字 3個月前

“臣,舉薦一人。”正是河內名士,新昌令司馬直。

“叔異舉薦何人?”劉備頗多意外。

“溫縣常伯槐。”司馬直起身奏報。

常林,字伯槐,河內溫縣人。少時家貧,好學多智。數年前,白波,黑山勢大,避亂上黨,耕種山阿。逢旱極而蝗,左右顆粒無收,獨常家塢壁豐收,於是儘呼比鄰,升鬥分食。乃治世誌才。

劉備輕輕頷首:“此人如何?”

司馬直奏曰:“儘得‘王論’真傳。”

司馬直所說‘王論’,便是將王充與其嘔心瀝血所著《論衡》,合並而稱。

雖說前漢時,便已罷黜百家。然各家學說,並未斷絕(請注意)。如墨家一般無二,各家在朝中亦有一席之地。

比如,數年前,靈帝詔封楊賜為臨晉侯,食邑千五百戶。楊賜以當初曾與劉寬、張濟一道為靈帝講學,不應一人受封為由,上書求分食邑給劉寬、張濟。靈帝遂封二人及其子爵位。不久,靈帝又令楊賜任廷尉,楊賜以非世代法家出身而堅辭。

換言之。按照朝中慣例。廷尉一職,當由法家傳人,或知法家之通儒,擔任。

此,足可例證。前漢雖罷黜百家,今漢卻並未斬草除根。

也正是此因。當薊王劉備乾綱獨斷,引入方技時。以鄭玄等人為首的儒士,並未極力反對。

事實上,漢時“名士”,與“儒士”,並非等同。“高士”,更是無所不包。凡有高人一等之一技之長。便足可稱“高士”。善養蜂豬,都可稱高士,還有何好說。

“除常伯槐外,還有何人,可入方技館?”劉備再問。不出五位大儒所料。薊王欲扶持一個學派,絕非隻為招募一兩個賢才。

鄭玄答道:“回稟主公。諸如桓譚、賈逵、王符等,門徒眾多。皆可一用。”

原來。早在王充“元氣論”前,今漢已有桓譚之“形神論”。

更早在先秦時,《荀子·天論》便有“形具而神生”之句。比及今漢,前有桓譚:“精神居形體,猶火之然(燃)燭矣”。再有王充:“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

桓、王二人以燭火喻形神關係,言明心神不能離開軀體而獨存。

神滅無鬼,神形俱滅。

薊王欣然一笑,隨口誦出桓譚名句:“生之有長,長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時之代謝矣。而欲變易其性,求為異道,惑之不解者也”。

百官心領神會,主公早有準備也。

“凡有相識,但舉無妨。”薊王居高言道。

“臣等,遵命。”群臣敢不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