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三歲見老(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756 字 3個月前

涅陽客舍。

雞鳴時分,榻上老者輕輕起身。見同塌男子,猶在酣睡。遂不辭而彆。

出門與車隊彙合,奔赴林慮山。

在正陽亭前下車。入裡道,推門進草廬。

竹籬青鬆,茅舍三間。

聞東廂咳聲陣陣,老者忙除屐入堂。見堂前湯藥已煎畢,取陶碗盛來,捧到榻前。

榻上高臥之人,正是夏馥,夏子治。再看捧藥老者,亦滿麵煙炭,形貌毀瘁。一時竟不知其身份。聞其聲,方知是張機。

半年前,夏馥病情加重,臥床不起。冶煉燒炭,諸多重活,皆是南陽張機代勞。身為“冶家傭”,日與薪炭為伍,其中辛苦,可想而知。不出半載,張機亦形貌毀瘁。再無半分風仙道骨。

飲下湯藥鎮咳。夏馥輕問:“此去如何?”

“先前,命教中相者,故意放出風聲。令弟夏靜,果追來涅陽市中。與我對麵不識,聞我出聲,方才相認。我避不與語,令弟追至客舍,與我共宿,未覺有異。天明時,不告而彆。料想,此時令弟已歸。”張機實言相告。

“安子身負絕技,能‘摹身形,擬人聲’。與我共處數載,朝夕相伴,栩栩如我也。”夏馥笑歎。

“正因子治,親突煙炭,形貌毀瘁。親朋至交,已無人相識,故才蒙混過關。同榻共枕,令弟亦未生疑。足可,以假亂真。”

“若能匡扶漢室,拯救黎民。夏馥死而無憾。”夏馥起身下拜。

“子治故後,世上再無張機。”張機回拜。

“麒麟子,當真如安子所言,乃三興之主乎?”夏馥問道。

“然也。”張機欣然點頭。夏馥體虛氣弱,不能久坐。張機遂扶他高臥。

“何以知之?”夏馥追問。

張機便將內外諸情,娓娓道來:

“少年時,宗祠大考,族長問:‘村頭百步外,有貨郎賣梨。三文一顆,百文可買幾何?’

麒麟子脫口而出:‘可買梨三十又三,尚餘一文。’

族長又問:‘籃可盛八,需幾籃方能盛下?’

麒麟子又答:‘四籃餘一,或用五籃。’

再問:‘如何還家?’

反問:‘賣梨處可有他人?’

族長試言:‘有孩童數人。’

麒麟子追問:‘究竟多少。’

族長隨口答曰:‘約莫三五人。’

於是麒麟子言道:‘一人一梨,助我回家!’

時有長輩斥道:‘四籃梨,為何要分給五人?你若能提,三人足矣!’

麒麟子卻抗辯:‘不患寡而患不均!’

時不過三四歲。便知‘天下大患,唯是不均’。”

夏馥略作思量,笑道:“除曉天下大患。亦通人情世故。更可貴者,取舍有度。過猶不及,自取其禍。”

“子治,所言極是。”張機笑道:“‘不患寡而患不均’是為‘曉天下’。‘可有他人’,即‘知世故’。‘一人一梨’乃‘通人情’。‘究竟多少’,便是‘取舍有道’。尤其取舍之道,乃明主之必須。一味放濫,必不能長久。”

夏馥又道:“如族中長輩所言,四籃梨,另找三人足矣。然同伴卻有五人。無論分與誰,剩下二人皆有怨言。五人均分,皆大歡喜。麒麟子追問:‘究竟多少。’便是考量取舍。人數若多,當另想它法。此,便是取舍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