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永不更迭(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273 字 3個月前

琉璃寶鈔之妙用,隨處可見。

比如,時人興厚葬風俗。無數銅錢埋藏地下,不再流通,造成市麵缺錢之困。琉璃寶鈔當可迎刃而解。

再有勳貴豪強厚葬,何必費勁堆積銅錢。隻需攜幾塊琉璃寶鈔入土,足可頤享黃泉。事死如事生。

《漢書·食貨誌》載:“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鑄五銖錢,至平帝元始中(共計119年),成錢二百八十億萬(280億枚)餘雲”。自五銖問世,鑄幣從未間斷。

據此推算。兩漢官鑄五銖,當不下五百億枚。若再算郡國五銖,及私鑄錢等諸多劣幣,或有千億規模,亦未可知。

時下。良莠不齊,琳良滿目之各式五銖,正經由四海商販,源源不斷販來薊國。回爐重鑄成四出五銖。薊國來者不拒。諸多私鑄錢,皆可按銖重折算成兩漢五銖,再以五兌一,兌換成薊國角錢。若不願再受銅重之苦,可足額兌換琉璃寶鈔,亦或是各式券鈔。若在貲庫開設賬戶,更為方便。可隨用隨取。

天下銅錢,為何皆運來薊國?

比起缺錢之困,天下更缺糧。去年,各州郡船商,販購薊國稻穀,計一億二千餘萬石。

看似驚人。然以壯勞力一年口糧三十石計。不過活四百萬口。以一家老小計,正好二千萬口。乃時下大漢全部人口。

天下皆不種田乎?

非也。乃因有太多人口,隱瞞未報。

上計署據此估算:黃巾亂後,減口三千萬,至少有一千萬,被豪強隱匿。

天災之後,必出人禍。

如何解決。

隴右之法,或是出路。

趨利避害,人之常情。若豪強皆知,換用農作機關器後,二三老農,便可日種一頃。還會豢養如此之多的人口麼。

何為天下共主。

不選邊站隊,亦不區彆對待。可稱“共主”也。

少時,恩師諄諄教導:豪門寒門,皆是百姓。若豪門越豪,寒門越寒,乃政之失。寒門亦能出貴子,方為“君之道”。

血洗一部分人,去拯救另一部分人。待另一部分人變成被血洗的那一部人時,再血洗一次。如此反複,便是所謂“皇朝更迭”。

“是故明君製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注1)。”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

劉備要試試看,能否“永不更迭”。

俗語謂“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又說“得人錢財,與人消災”。薊王百億罰金擲出。

朝野上下,一團和氣。再,無可指摘。

至於薊國公審右國令,亦聽之任之。終歸是“人死不能複生”。撫慰南北二宮,喪子、喪夫、喪父之痛。朝政終有起色。先帝皇長子繼位,稱“少帝”。如前漢舊製,今漢有“前少帝”劉懿,故劉辯又稱“後少帝”。嫡祖母太皇竇太後垂簾監國,臨朝稱製。待少帝元服,還政於朝。少帝尊生母靈思皇後何氏,為太後。祖母孝仁皇後董氏,為太皇董太後。

拜永樂少府楊彪為太傅。

三拜薊王劉備為太保,加九錫。薊王上陳情表,謙辭不受。少帝欲再增封數縣,亦被薊王婉拒。薊王如此淡泊名利,反令少帝不知所措。問過簾後太皇竇太後,這便和顏悅色,衝右丞賈詡問道:“薊王何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