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見我如是(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396 字 3個月前

薊國之強,方方麵麵。

窺一斑而知全豹。

如,早已毫無技術可言,隨處可見,便是異地工匠,看過一眼,便會製作的雙甕化糞池,及雨汙分流地下管網。對城邑水體的保護,可謂功莫大焉。

前漢長安,百萬之都。人吃馬嚼,積糞何其多。糞尿汙水,無序排放。乃至直滲地表,造成水質鹹鹵。“(長安)地大人眾,加之歲久,奎底墊隘,穢惡聚而不泄,則水多鹹苦。”隻此一句,毋需多言。

隋,開皇二年(582年),楊堅廢北周靜帝,自立為帝,定都關中。有感於長安“製度狹小,又宮內多妖異”,且“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於是,擇漢長安城東南二十裡,龍首原之南,另造新城。時稱“大興城”。便是後世隋唐“新長安”。然因受製於龍首原,地勢高差,排汙不暢。且草草修造,隻修主渠,未能“支渠四通”,乃至城中民宅,多無從排汙。

無奈又造“滲井”:利用廢棄水井,傾倒汙水。汙水經由滲井,不斷滲入地下,從而達到排汙效果。長此以往,可想而知。至宋元時,長安地下水質,已與汙水無異。甚至於整個關中地區,水體全麵惡化。後世王朝,再無意定都關中。長安從此淪為廢都,與水質惡化,不無關係。

事戒不虞曰知備。

知微見著。薊王未雨綢繆。單單一套看似簡單,並無複雜可言的排汙管網,足可流芳後世。

一言蔽之。環境要友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洛陽南宮,玉堂前殿。

新任玉堂署長張讓,躬身垂首,姿態謙卑。然凡有路過,無不表情錯愕。更有人掩麵而走,不忍相見。貴為先帝阿父,權傾朝野時,一乾人等,極儘溜須拍馬,阿諛逢迎之能事。散儘家財,隻求張讓家奴一跪。如今物是人非。本以為,此生再不相見。豈料張讓、趙忠,重又入宮。人前人後,處之泰然。

能屈能伸,真丈夫也。我等,實不及也。

須臾,待四下無人。便有心腹小黃門,出殿相見。

“今日如何?”張讓背身問道。

“少帝欲封貴子為勃海王,拜廣陵徐璆為國相。”小黃門言簡意賅。

“我兒且慢。此事當真?”電光石火,張讓似有所得。

“親耳聽聞,自當是真。”小黃門言道。

“好,且速回。莫令人生疑。”張讓眼中厲色,一閃而逝。

“喏。”

目送小黃門,避人耳目,潛回大殿。張讓這便奔赴北宮,尋黃門署長趙忠。

“此,必是董太皇之意。”趙忠一語中的。

張讓輕輕頷首:“金市傳聞。洛陽子錢十家,共擲大錢十億,租賃河北‘荒國’。料想,必與此事相關。”

饒是趙忠,亦不由瞠目結舌:“莫非,董太皇為貴子謀國是假,為己謀利是真。”

“然也。”張讓歎息道:“論損公肥私,中飽私囊。四百年煌煌天漢,先帝母子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我等刀鋸餘人,拍馬不及也。”

“可有機乘?”趙忠問道。

“自當有機可乘。”張讓早有定計:“宜遣人入長樂宮,暗中通稟何太後。”

“少帝既有定計,不日當自行通稟,何須我等多此一舉。”趙忠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