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5 夢寐以求(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954 字 3個月前

武陵蠻、長沙蠻、零陵蠻,同出盤瓠,散布荊南。雖各有枝屬,然卻皆已五溪蠻王為號。荊南四郡,乃漢廷所轄。故按通俗地域劃分,將蠻人另行分類。實則,並無不同。彼此水陸相接,合稱“荊蠻”。

薊王欲將義陵、無陽等,前漢舊縣析出。立“辰陽屬國”。對蠻人而言,自是夢寐以求。

封建時代最珍貴的資產,便是土地與人口。此毋庸置疑。

所謂“熙熙攘攘,利來利往;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分封與郡縣雙軌並行,最大程度的滿足了強者,對土地及人口的渴求。

後世不再實封,王侯皆虛授。隻取俸祿,再無食邑。對“家天下”而言,此舉自是利好。然卻割離並剝奪了封建時代,最大的獲得感。即便家財萬貫,權傾朝野,亦無從獲得來自土地及人口,給予的滿足。大肆兼並田地,掠奪人口,仍欲壑難填。如此不斷劣化,後世隻剩土豪劣紳,再無封君列候。

事實上,在劉備看來。能有一塊封地,即便隻有十裡,亦足可告慰己心,心滿意足。分封製的喪失,乃是“家國天下”向“家天下”劣化的主因。

再思“非功不侯”,及“不禁刀劍弓弩”。高祖乃真豪傑。後世帝王,無人可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人活路,不若給人出路。禹疏九河,而注諸海。便是“出路”。

立辰陽屬國,乃是將五溪蠻,納入大漢“家國天下”三級架構。享受諸多特權。對五溪蠻而言,自是一條光輝的出路。

於是乎,分封立國,成為五溪蠻人最熱談資。

能被大漢所承認,亦是天下蠻夷之夢寐以求。

乃至前漢時,義陵、無陽二縣,何處立為王庭,蠻人亦爭論不休。

常林《義陵記》:“項羽弑義帝於郴,武陵人縞素哭於招屈亭,高帝聞而義之,故曰義陵。”後世稱漵浦。“所治序溪(漵水),最為沃壤,良田數百頃,特宜稻,修作無廢”。曾為武陵郡治。武帝建武六年(30年)六月辛卯,義陵沒於“夷”,縣並入辰陽。

無陽“縣對無水(潕水),因以氏縣”。後世為芷江縣境。建武六年,與義陵同沒於“夷”,縣並入辰陽。

“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

宋奇與郭嘉,六百裡上報薊王。薊王問計群臣,遂定都義陵。再析鐔成縣北境,新置黔陽縣。因縣西北有沅水枝津“黔水”而得名。並義陵、無陽、黔陽,三縣為辰陽屬國。

六百裡上表朝堂。少帝問計朝臣,無不應允。先開護南蠻都尉,再立五溪蠻屬國,此與薊王治政,一脈相承。

為安撫五溪蠻。薊王遂在三縣,水網密集,枝津縱橫之處,另設三港。與南蠻互市。諸事皆由水衡都尉負責。

薊王無難事。先帝托孤之臣。連扶二主,威赫天下。且為江山社稷,殫精極慮。處處未雨綢繆。想人所不能想,及人所不能及。當三宮勾心鬥角,群臣互相攀咬,朝政日非之時。薊王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不費吹灰之力,已平定荊南蠻亂。令天下有識之士,各自唏噓。

海市舡舍,二樓精舍。

郭嘉輕輕叩門:“公子在否?”

“舍門虛掩,主簿自便。”融漓公子琴音未斷。

“叨擾。”郭嘉這便推門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