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1 南北船閘(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902 字 3個月前

() 海市吏這便娓娓道來:“建初八年,鄭弘為大司農。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福州),泛海而至,風波艱阻,沉溺相係。弘奏開零陵、桂陽嶠道(山道),重築武帝時,伏波將軍路博德伐南越,出桂陽,下湟水之舊路,於是夷通,至今遂為常路。”

略作停頓,海市吏又道:“後伏波將軍馬援,疏通靈渠南下水路,至圭水(北流江),鑿桂門關,繼接合浦水。恒帝延熹九年,下邳周憬任桂陽太守,疏浚樂昌瀧。至此,水、陸交通、南北通途,南海諸郡始達上國,有衣冠、禮樂之教化矣。”

“周府君如何行事,前後諸情,且細細說來。”周暉忽道。

“都尉當知,桂陽接南海,郡界溱水入始興溪,至曲紅(韶關)通南海,商旅輻輳(聚集)。然自瀑亭至曲紅,峽中一水名武溪。亦名瀧水。其水源出桂陽王禽山,經臨武,入樂昌,合諸水為瀧,驚濤駭浪,(驚)湍激石數十裡,水中多石,舟多撞沉。周府君命人,貫山鑽石,鑿石通舟,排頹盤石,投入寥穀,鏟高填下,鑿曲平直,開九瀧十八灘,於是溪水乃平直,水道通便。瀧水疏通後,南海諸郡船商,舟楫往來,經湞陽至曲紅津(坪石)。曲紅津,遂成南北貨商雲集之地。因而繁盛,禮樂大興。後有零陵曲紅長區祉,在瀧上建周府君廟紀念,並勒石《神漢桂陽太守周府君功勳之紀銘》於廟中,頌其功德。桂陽、南海等地,亦建有祠廟紀念,稱其善政。(周憬)與衛颯,茨充,欒巴,許荊,並稱桂郡‘五公’。德澤後人,名跡長存。”

言及此處,海市吏不由心馳而神往。

“先秦至兩漢,曆代名臣續力鑿穿嶺南。向化蠻夷,功莫大焉。”周暉亦感同身受。又話鋒一轉:“先前,周府君疏浚樂昌瀧時,工師故吏,今何在?”

“延熹九年距今已有二十載……”海市令忽道:“功勳碑陰(背麵),刻有治水有功臣名。遣人一問便知。”

“如此,且速遣人去辦。”周暉言道。

“喏。”海市令遂去傳令。

艉門開啟,機關快船入水。順下漓水,取道桂林,抵番禺。再逆武溪水(北江),過湞陽,奔曲紅津。尋找治水能臣。

周暉自領船隊,在蒼梧廣信西入鬱水,下分圭水,前往合浦港。

“都尉,前方便是伏波津。”便有兵士來報。圭水後世俗稱北流江,隻因其水逆向北流,故名。

“靠岸。”

“喏。”遊麟號船大而深,無法抵近河岸。船翼翻轉,與大小船隻,依次橋接靠岸。

此處類野渡。岸邊有聚落,卻無亭長裡魁。聞是水衡都尉,巡遊至此。野渡人家,急忙列隊迎接。隊前老者自說,乃漢軍後裔。又告知曰:此處,本是前漢朱盧(玉林)舊縣,今漢建武十九年,伏波將軍馬援平交恥,省朱盧。

周暉又問:“合浦水何在。”

老者又曰:“便在桂門關後,居此地約二十裡。”

周暉疑道:“其間相去不過二十餘裡,何不鑿渠通舟,以便行旅?”

老者再曰:“都尉有所不知,二水被大容山所隔。此山,北阪高而南阪低。故圭水北流彙鬱水,而合浦卻南流於海。若鑿渠互通,則北水南流,圭水河道因而擁塞變淺,無法行船。故伏波將軍棄船登岸,鑿桂門關,以通合浦。”

周暉這便醒悟:“原是地勢不利。”

“正是如此。”老者手指山隘言道:“翻過此關,便可建伏波營。營旁溝渠,可通合浦水。乃先前伏波將軍所建。城下泊有渡船,往來合浦,十分便捷。”

周暉抱拳道謝:“多謝老丈指點。”

“不敢。”老者這便退下。

周暉環顧左右,遂言道:“可有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