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2 繡衣追魂(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910 字 3個月前

,最快更新劉備的日常最新章節!

燔史關,扼陳倉狹道。位於大震關並大散關之間。亦是西州有名軍堡。

平日不對商旅開放。由都尉玄領一支精兵駐守。必要時,可經陳倉狹道,進出隴山。馳援震、散二關。

規模比二關稍遜。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各項設施,應有儘有。

饒是如此,然待見過十裡函園。仰望九堡連橫,二崤城製霸山巔。龐氏兄弟,仍各自咋舌,震撼無以複加。

如此製度規模,距京師洛陽,不過五裡之遙。洛陽過半百姓,遷居園中。堆砌繁華鼎盛,沸騰人煙。無怪楊秋慨歎,天下必為薊王所得。

楊秋、梁興、張橫、成宜、田樂、伍習、陽逵、成公英,並龐碩、龐德,同門十人中。龐氏兄弟,入門最晚。然論師門最強,非小師弟龐德莫屬。

後世常聞,“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龐德知行倍增,一日千裡。早將眾師兄,拋於身後。恩師薑老都尉,名聲僅限西州。然論門下弟子,並家門後起之秀。稍後當天下知名。

多年前。仿薊國太學壇,薊王於大震關設隴右官學。薑老都尉族中三子:薑宜、薑敘、薑囧,同入大震關,潛心學藝。常為西州少壯之首。饒是薊王,亦聞薑氏三子之名。年初,三子同仕,共入輔漢偏將軍鞠義大營。

俗謂“關東出相,關西出將”。幕府先納西州入懷。天下雄兵,紛至遝來。日積月累,遂成燎原之勢。

常山之蛇,楊秋、成公英號稱首尾。龐氏兄弟,便是心腹。餘下皆為一鱗半爪,不一而足。

共入軍堡,兵器坊。放眼望去,樓桑兵甲,琳琅滿目,陳列架上。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外加機關戰具,奇門遁甲。應有儘有。但憑所需。且皆是百煉羽紋,精工鍛造。十人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時下論百煉成鋼。大漢無出其右。毋需多言。墨門大興,各式機關重器,加持增益。助薊國冶煉鍛造技藝,推陳出新。如雙層夾膠,清鋼琉璃具裝象鎧。便是其中佼佼者。

象林苑中一千頭矮象,已先行披裝。正待隨船南下,攻略身毒。

製式裝備,便在於即穿即用。“不挑人”。因武功爵,助軍市興盛。稍後,私人訂製武裝,日漸流行。輔漢將軍大營,伍長、什長,皆有專屬裝備。營中兵器,皆有長短模組,並各式配重。便是鑲嵌金玉珠寶,亦可因人而異。為提升戰力,無所不用其極。

如口含吹矢,便是將作寺專為無當飛軍定製。

眾人足備長短兵器,量身編纂鎧衣。有說有笑,返回國邸不提。

“一夜足否?”成宜擔心,量體裁衣,頗費工時。恐來不及。

“一夜足矣。”成公英笑答。

果不其然。

待翌日起身。漆木衣櫃,已送至外舍。打開視之,鎧甲居中放置,各式兵器,分門彆類,陳列兩側。直令人愛不釋手。

“此便是,樓桑士櫃。”楊秋慨歎。

“正是甲士衣櫃。”成公英心悅誠服。

聞幕府雄兵,人人皆有此櫃。置於營房馬車內。可隨用隨取,櫃中小屜內,還足備養護器具。便於日常擦拭磨礪。

窺一斑而知全豹。薊國武備,亦如薊國風貌,精益求精,正向帝國邁進。

喜提個人兵器庫裝車。龐氏兄弟,隨軍門都尉華雄,奔赴薊國。

西林烽鼓,如期而至。

首戰,護軍將軍營,夷洲司馬魯比莫納,對陣輔南將軍營,彆部假司馬裴繼。

時薊王率軍南下,立江表十港。南巡至夷洲。擂台比武。命函園禦姬出戰,解漢夷積仇。登台山蠻勇士,便有魯比莫納。稍後入選白毦,舉家遷入薊國。耳濡目染,勤學苦練,已與薊人無異。

不出意外。領三千夷洲白毦,勝彆部假司馬裴繼所率博望卒。

博望卒,不比先前無當飛軍。飛鏢、吹矢,各個身懷絕技。普通精兵,對陣白毦,皆完敗收場。

尤其“如牆而進,人馬俱碎”。

先前,國人多有耳聞。卻未曾親眼得見。不知何為“如牆而進”。

於是望文生義,以訛傳訛。以為列隊齊整,而後步步逼近。實則大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