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 一致百慮(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959 字 3個月前

出征半載。北身毒悉平。

除去零星反叛,國大都城,皆被薊王所據。十萬大軍,各據雄城,扼斷關津。調兵遣將,攻堅克難。撲滅叛亂,遷徙貴種。

循序漸進,依次梳理。得諸國糧草接濟,薊王不必心急。

除豪取五百億金。另有三獸,深得薊王所喜。

金毗羅,青野象,蒼水兕。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有人慢心濯此池者,金毗羅獸多為之害。”金毗羅,又作宮毗羅,即鱷魚。

青野象,便是後世所謂“草原象”。

犀兕(sì),雙角稱“犀”,獨角喚“兕”。蒼水兕,便是後世“印度犀”。

此三獸,乃“薊五精甲”之“秘環鼉龍甲”、“辟水角端甲”、“卻敵水犀甲”,必備。

《考工記·函人》:“兕甲壽二百年。”《荀子·議兵》:“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堅如金石。”又《抱樸子·用刑》:“摜犀兕之甲,以涉不測之淵。”足見經久耐用。

薊王命將作寺五行工舡,就地取材。打造機關象兵,身毒水陸精兵,製式裝備。至於林中猛虎,繡衣吏亦常有射獵。斑斕虎皮,皆上呈薊王。話說。自麥積山冬狩,繡衣豪俠進獻雪皮為始。凡有狩獵,猛獸皮毛,奉獻主公,遂成繡衣慣例。

身毒常有猛虎為患。荼毒甚烈。卻紛紛慘死於追魂弩下。剝皮拆骨,曝屍荒野。果然因果循環,報應不爽。故有身毒人,稱“與虎謀皮”繡衣吏,為“虎衣”。

金毗羅獸,泛濫之婆羅痆斯國。又名“迦屍國”,“伽奢國”等。意譯為“光有體國”、“蘆葦國”等。該因盛產“迦屍竹”,而得名。

國都“婆羅痆斯”城,又作“波羅奈”。譯作“江繞城”。注曰:“婆羅痆斯國都,城東北有河,同名婆羅痆河,河東北十餘裡,至鹿野伽藍,其側大林名施鹿林,亦鹿苑。”

江繞城,佛陀時代,便是四通八達,身毒名城。南通摩揭陀國華氏城,北通舍衛國舍衛城。“國周四千餘裡。國大都城臨殑伽河,長十八、九裡,廣五、六裡。閭閻櫛比,居人殷盛,家積巨萬,寶盈奇貨。人性溫恭,俗重強學。”

江繞城,亦是雄城。薊王命麴氏先登,戍守此城。

由此順枝扈黎大江,東行三百餘裡,至戰主國:“周二千餘裡。都城臨殑伽河,周十餘裡。居人豐樂,邑裡相鄰,土地膏腴,稼穡時播,氣序和暢,風俗淳質,人性獷烈,邪正兼信。”

從此東北渡枝扈黎大江,行百四五十裡,至毗舍離國(吠舍厘國)。譯曰“廣嚴國”。舊稱“跋闍國”、“跋耆國”等。為佛陀時代,十六雄國之一。唐玄奘西遊時,“城已甚傾頹,其故基趾周六七十裡,宮城周四五裡,少有居人”。

如前所言,身毒列國,互相攻伐,戰亂頻發。諸多雄城,多有損毀。薊王悉數命人,原址重建,亭台樓閣,皆出漢式。卻保留羅馬列柱廳等,特有建築。風格樣式,東西合璧。無需拘泥。

諸國金庫,收入囊中。此戰大局已定。餘下便是由淺入深,細致梳理。各國圖卷、書籍,名冊、集簿。源源不斷,彙入華氏城。由幕府九譯令,翻譯整理。已備上計。

北身毒列國,自國主以降,國中貴種,悉數遷入華氏城。乃至華氏人口激增。各國竊以為,薊王有定都華氏城之意。循身毒舊例。新王朝誕生,必廢各國舊都,增築新都。將各國貴種,悉數遷入新都定居。且摩揭陀國,素為王朝舊都。定都於此,亦是常理。

各國主以降。貴種以己度人,不明就裡。故不做掙紮。舉家遷徙。以為,華氏城乃,新居之地。豈料,入城後驚聞。彆居華氏城,不過權宜之計。待諸事畢,薊王將攜城中貴種,數十萬眾,遠赴洛陽城。

各國王子公孫,入薊太學壇。適齡公主,入沉月女校。習漢文,書漢隸。

話說,萬裡之遙,大漢帝國。人生地不熟。遠離故土,任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