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第十九章 給呂雉直播劉盈之死 魯元今……(2 / 2)

“魯元……我的魯元……”呂雉聽到此處,終於忍不住落下淚來。

她還記得,當時她被俘之時,劉盈才五歲,若是沒有魯元公主,一個五歲的孩子,如何能在亂軍之中活下來?

她在項羽軍中坐牢,還要照顧劉太公,而劉邦卻連行軍都帶著戚夫人,將魯元和劉盈安置在豐城的同年,戚夫人生下劉如意。

劉邦為了給劉如意換個封地,就不惜故意羞辱魯元公主的夫君,誘逼他的門下謀反,可劉盈在後來為了劉如意跟呂雉反目,生怕呂後殺了弟弟,與他同出同進同食,可曾想過,當初為了劉如意的封地,他的親姐姐受過怎樣的羞辱,多少人為此流血犧牲?

她不知道,為什麼劉盈會變成這樣。

看到光幕中劉盈與她決裂後自暴自棄,抑鬱而終,呂雉已然痛心不已,再看到魯元公主竟然也步劉盈後塵而去,她更是傷痛難抑。

她那個溫雅大方,“靚如秋雲之吐華月,藹如春風之拂名花”(注4)的女兒啊,幼時隨她住在鄉間田中,幫著她操持家務,照顧幼弟,那個在亂軍之中被親爹踢下馬車都不放開的弟弟,卻成了傷她最深最多的人。

呂雉看著光幕中那個溫婉美麗的女兒,漸漸坐直了身子,抹去唇角的猩紅血跡,原本澎湃激動的心情,也漸漸平複下來。

既然,兒子已經養不熟了,既然,侄子們也養不成器,既然,後人們害怕劉氏天下變成呂氏天下,殺儘了流著呂氏血脈的劉家子孫,那麼,她又何必在乎什麼劉家呂家,而忽略了這個真正隨著她從鄉間走入宮中,始終守護著她追隨著她的女兒?

“來人——傳魯元公主覲見!”

劉盈正在宮中命人給趙如意送信,“切記,讓趙國相替趙王托病也好,如何找借口都行,萬萬不可返回京城,否則性命難保!”

說罷,他感歎地說道:“父皇去世之前,切切叮囑,要我友愛兄弟,可偏偏母後因戚夫人當初爭寵之事,遷怒如意,我既勸不住母後,隻能保住弟弟,以免母後犯錯,以後無顏見父皇於地下。”

“陛下仁厚孝順,英明遠見,待太後息怒,定會明白陛下一番苦心。”侍從紛紛跟著讚譽,也讓他抑鬱的心情得以舒展。

“我雖不如父皇聖明,卻也知道待人以誠,如今天下初定,著實經不起動蕩變亂。”劉盈想到正在修訂律法的蕭何,感慨地說道:“父皇給我留下蕭丞相這樣的忠臣良相,我也當勵精圖治,不讓母後再為我費心。”

“對了,母後最喜歡魯元公主家的嫣兒,讓人請她入宮,來陪陪母後吧!”

“回陛下,今日一早,太後便讓人傳魯元公主覲見,如今魯元公主尚在太後宮中。”

“哦?”劉盈點頭:“有姐姐在,定能讓母後安心,待我處理完政務,正好去母後宮中,一同相見。”

依然認為姐姐和母後會全心全意偏愛自己的劉盈,卻完全不知道,此時此刻的魯元公主,正跪在呂雉身前,難以置信地看著自己的母親,差點以為自己聽錯了。

“母後?魯元是女兒身,如何……如何能繼大統?”

呂雉麵無表情地看著她,一字一句地說道:“若是我為帝,我兒為皇太女,又有何不能?”

魯元公主瞳孔地震:“可皇上……弟弟……”

呂雉冷笑道:“那個蠢貨,就是以為我沒有他不行,才如此理直氣壯地犯蠢。他想把帝位拱手讓給弟弟們,我可不願——魯元,你可知道,若是我不稱帝,你不繼位,那蠢貨不光要自己作死,還要連累死你,連累死我呂氏一脈,他自己斷子絕孫也就罷了,我們呂家,絕不與他陪葬!”

“呂家?”魯元公主猶豫起來,“可是父皇……”

呂雉打斷她的話,說道:“從他將你踢下馬車那一刻開始,他就不配做你父皇。”

魯元公主在心裡默默補充了一句,從他打算把我送去匈奴和親那一刻開始,我也不想當大漢的公主。

看著呂雉清冷的眸子,她知道,母後今日,當真是被弟弟傷透了心,終於那份偏愛,要落在她的身上了。

她輕輕翹起唇角,笑了笑。

“母後,那兒臣今日起,是不是改名為呂元娘?”

呂雉點點頭,又搖搖頭,“你是劉家的元娘,卻是我呂家的未來鳳主,今日起,你便叫呂鳳。”

“好,兒臣呂鳳,拜見母後!”

作者有話要說:注1:司馬遷·《史記·卷九·呂太後本紀第九》“今皆已夷滅諸呂,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或言“齊悼惠王高帝長子,今其適子為齊王,推本言之,高帝適長孫,可立也”。大臣皆曰:“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今齊王母家駟,駟鈞,惡人也。即立齊王,則複為呂氏。”欲立淮南王,以為少,母家又惡。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後家薄氏謹良。且立長故順,以仁孝聞於天下,便。”乃相與共陰使人召代王。

注2: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漢王急,馬罷,虜在後,常蹶兩兒欲棄之,嬰常收,竟載之,徐行麵雍樹乃馳。漢王怒,行欲斬嬰者十餘,卒得脫,而致孝惠、魯元於豐。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發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欲過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於是遂得脫。

注3: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漢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朝夕袒韝蔽,自上食,禮甚卑,有子婿禮。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趙相貫高、趙午等年六十餘,故張耳客也。生平為氣,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說王曰:“夫天下豪桀並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無禮,請為王殺之!”張敖齧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誤!且先人亡國,賴高祖得複國,德流子孫,秋毫皆高祖力也。願君無複出口。”貫高、趙午等十餘人皆相謂曰:“乃吾等非也。吾王長者,不倍德。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汙王為乎?令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

注4:出自《漢宮春色》:,,.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