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做個大當家43(1 / 2)

阿玉的問題,想法, 雖然暫時還隻是個想法, 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政治主張, 也不可能立即獲得上層的支持。可畢竟思想得到了認同, 在彼此在心照不宣下,建立了相同的目標,這已經是個不錯的進步。最起碼阿玉知道, 通過麵前的這幾個人, 他的這些擔憂,這些想法必定會被一層層的遞送到上頭,特彆是曹魏上層。畢竟直接麵對北狄威脅的就是他們。

雖說如此一來,若是北麵提早重視人丁等問題,很可能拉大三國間的差距,甚至有可能讓這司馬家更早的奪權,更快的一統天下,可對阿玉來說,誰當這個老大並沒有什麼區彆。倒是早些恢複元氣才是他更看重的,最多等著這些人走了之後, 他在往顧雍那裡送個信就是了。

與此同時, 也正是阿玉這種忽略曹魏和東吳關係, 隻關注百姓民生的舉動, 讓他和幾個北方來客關係瞬間親近了許多。在山濤安排了手下去阿玉家那些依附來的百姓建房子處,學著怎麼做火炕的時候,還被阿玉邀請, 去看今年山下佃戶根據阿玉給出的農事步驟耕種下的土地。

如今已經是初秋,田地裡的糧食作物已經結穗,對比一下新式耕作和邊上舊式耕作的作物生長狀態。即使是對農事不怎麼精通的,也已經看出了區彆。

“這些真的是一起種的?時間上一樣?”

王祥小時候日子不好過(不然也不至於自己釣魚去對吧。)所以對於田地,他比另外幾個更熟悉些,不過是對比著看了幾眼,就估算出了大致的差距,也正是這樣的認知,讓他十分的吃驚。忍不住一個勁的問阿玉,這種植時間的問題,而在得到阿玉肯定的回複之後,更是瞪大了眼睛,有點哆嗦的說到:

“這若是。。。最起碼增加三成出息,天啊,一畝地三成,那若是一百畝,一千畝,這。。。秦郎君,請受我一拜。”

說到後來,王祥整個人都肅穆起來,二話不說先給阿玉行了一個大禮,在阿玉快速的扶起他之後,又慎重的說到:

“重農保民,可昌天下,這道理流傳千百年,可真正放到心上的卻寥寥無幾,便是曆代帝王也重形而不重質,天下才俊做到這一步的更是不多。秦郎君心憂天下百姓生計,竟是做到了如此地步,此舉,比秦漢之時農家亦不少讓。該行禮啊,王某代天下眾生拜謝。”

代天下眾生?阿玉有點牙疼,這也是阿玉每次到古代都覺得黑線的地方,這些士人們,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是世界精英,總是喜歡代表彆人,而作為在現代總是被代表的一個,對這個一直相當敏感。若非他在古代時間長了,也常做點代表彆人的事兒,這臉色都能立馬變了。

權當這話聽過就算,阿玉撇開這個話題,將眼睛重新放到現實上,一本正經的指著這田裡的莊稼,對著正滿臉震驚,詢問各種農事的幾個人說到:

“所謂眼見為實,想來有了這個實證,玉所說的新耕之法是否可行,眾位依然心中有數了。我有意將這增產耕種之法撰寫成冊,屆時。。。還請諸位援手,將其流傳出去,此舉雖說有自誇邀名之嫌,玉這個年紀便如此匆忙成書,顯的有些浮誇。可時不待我,玉覺得,若是能多一些人知道,多一些人采用,三五年後,或許這天下各處都能多收上這三成。若是真的有這一天,各處百姓必定能多飽腹幾分,而飽腹之後有了餘力,自然又能多開墾一些荒地,多養活幾口人丁,長此以往,這人口自然上漲迅速,我漢家必定能多緩過幾分元氣。”

寫書?傳出去?作為士人來說,自古以來,世人想要出名,想要名傳青史,不外乎三種方式,立言立功立德,王祥走的是立德的路,武人擅長的是立功之道,而阿玉。。。這麼一點子歲數,居然就要立言了?若是這事兒放在以往,王祥大概立馬就會啐阿玉一口,黃毛小子,想成名想瘋了吧,沒這麼容易的。可換到這會兒,彆說是王祥這個不怎麼會得罪人的家夥了,就是其他幾個也隻有點頭的份,還點的一臉的感激。對著阿玉這種行為那是一萬個點讚。

“世人皆敝掃自珍,難得秦郎君如此慷慨,為了天下芸芸眾生,竟是將這興旺家業之道儘數外傳,我等如何敢不儘力。至於成書。。。學識和年紀又有何相乾?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秦郎君正是對應的恰如其分。何必拘泥這些世俗之見。成大事而不惜身,敢為天下先,如此才是君子所為。”

看看,王祥這捧得,差點沒把阿玉直接捧到天上去,若是在來幾回,隻怕都能直接給阿玉套上個子了,秦子?嚓,為啥聽著這麼怪呢?

不過王祥這話說的,確實是真心話,就是後頭跟著點頭的那也是十分的真心實意,他們是真的覺得這事兒一定要好好乾。

你說為啥這麼好說話?這不是好說話,而是事關自身,不得不儘力。一來先頭已經有阿玉這人口少,異族入侵的大危機洗了腦,讓他們感覺到了人少的大痹症,正一個個的發愁,滿腦袋的都是如何休養生息才最好的問題。二來這推廣增產之法本身就十分容易獲得名望。

大家想想,若能席卷全天下,他們這些推廣之人的名聲又將如何?細算起來,未必比阿玉這個研究寫書的差,還能順帶獲得本國上層的注意和讚賞,甚至是獎勵當官什麼的。這樣一個兩項便宜,各的好處的事兒他們如何能推卻?即使一萬個不成,最起碼他們自家肯定是能獲得這個好處的對吧。

不管是做官也好,還是做人也罷,花花轎子人人抬這一點在哪一個年代都是十分可行的。阿玉給出了這麼一個大好處,付出的隻是幫著宣傳?這個要求真心不高,甚至可以說低的讓他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於是這幾個機靈人滿口的誇讚,高帽子是一頂疊著一頂,等著回到阿玉家,一個個還十分有眼色的立馬開始寫信,將阿玉這事兒往外宣傳。當然更重要的是,趕緊的,派人跟著阿玉家的農人學啊,還有阿玉說的書,親,你到底是寫沒寫好啊?若是寫好了,那趕緊拿出來,他們抄寫也是要時間的。

有人催著他拿出農書來抄?阿玉對此很配合,他來到這個時代這麼久,為了當個名士什麼的,那書寫的不是一本兩本,幾乎將他覺得這個時代能用上的,正好比這原本高上那麼一點的各項技術都已經整理出來了。(彆問我為啥都是隻高一點的技術知識,俗話說的好啊,領先半步是天才,領先一步的不是瘋子就是自作聰明,阿玉不是瘋子,也不會自作聰明,自然就成了這樣。)

眼瞧著勾搭住了這麼幾個人,阿玉覺得,這會兒還真是推廣自家科技小能手名頭的好時候。所以他十分利索,轉頭就帶著人去了他的書房。而就在這書房裡,那幾個人剛進來就被鎮住了。

剛進來,還沒看那些書的內容,還沒領會到阿玉技術上的優勢為啥就鎮住了?因為書啊!親,這個時代的書。。。眾所周知,古代書籍的裝訂方式大體經曆了簡策、卷軸裝、經折裝、旋風裝、梵夾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9種形製(這個親們可以自行百度)。第一種就不說了,那就是竹簡用繩子串起來,這個哪怕在漢朝也是屬於主流。雖然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可畢竟紙這個東西少嘛,可以理解。可即使有了紙本書,他也不是一下子就直接進化到我們如今看到的線裝版的。

漢、唐代雖然紙張已經開始流傳,卻依然隻有這種卷軸形式的書。那種掛在牆上的軸畫、書法,仍是卷軸裝的遺風。晚唐以後,卷軸書向冊頁書過渡,其裝訂方法又有多種多樣的演變,比如奏折式樣的,比如類似線裝版這樣卻是漿糊一層層糊出來的等等。所謂的真正的線裝書,那是到了明代才正式出現的。

可現在呢?親們,我們的阿玉十分利索的就將這樣的東西給弄出來了!!而且這紙。。。(這個就不是天才和瘋子的問題了啊,畢竟這隻是一層窗戶紙,和科技發展什麼的,不搭嘎!)

“這個紙。。。這個書。。。”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