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 就是去買個針(1 / 2)

南北雜貨 報紙糊牆 6017 字 9個月前

這幾日天氣好,羅大娘便請了匠人過來,將這前院後院的略略修繕一番。

原來的屋主建這個院子的時候,也是下了一番本錢,柱子房梁都用的好木材,屋頂也是蓋的瓦片,而不是像城中一些人家那樣蓋茅草。

待到羅大娘她們接手的時候,這屋頂的瓦片已經顯得有些稀疏了,一些邊屋也出現了漏雨的情況。

羅大娘又買了一些瓦片添上去,讓那些拾瓦的匠人將屋頂上的瓦片重新收拾整理過一遍。

其他倒也沒有什麼需要大休整的地方,隻牆角的蠣灰有些剝落,買些蠣灰回來調水補一補,再將一些發黃臟汙的牆麵也抹過一遍便可。

當地百姓常用蠣灰糊牆,就糊在木結構外麵,並不是整間屋子都糊上,便隻沿著牆根糊出三四尺的高度,不知是考慮到樓房的沉重,還是成本問題。

鋪過了瓦片,抹完了蠣灰,再與那賣水泥的商賈,買幾擔水泥回來,將這院裡院外的地麵都鋪過一遍,這屋子大致便算是休整好了。

那些個木結構基本上可以不用動,房梁和柱子現在看起來也都還很結實,就是二樓的木地板有一些不大好的,需要修補替換。

這一番休整下來,白牆黑瓦的,這間鋪子瞅著就比先前精神了不少。

然後再在大門上邊掛個招牌,寫上《阿姊食鋪》四個字,這阿姊食鋪吳縣分店就算是正式開張了。

羅大娘打了兩個石磨,雇了幾個身強體壯的婦人,在鋪子後頭的院子裡做起了豆腐。

往後的日子裡,每天早晨天還沒亮透,便有早起的鄰裡端著豆子白米到她們鋪子裡換豆腐,也有拿絲線蠶繭過來的,這些物什羅大娘她們都收,唯一叫她們有點頭疼的,便是那些個河鮮。

常有人從河裡撈了魚蝦,過來阿姊食鋪換豆腐,羅大娘幾人並不十分喜愛河鮮,不過她們這間鋪子剛開張不多久,也不好擺著現成的買賣不做,一來二去的,竟也收了不少。

這些個魚蝦當天若是有人要的,當天便叫他們換走了,餘下的大多便充了羅大娘等人的口糧,有時候實在吃不完的,便學了那些街坊鄰居的模樣,將這些河鮮抹了粗鹽醃一醃,掛起來曬成魚乾,至於這些魚乾要怎麼吃什麼時候吃,那誰知道呢。

待到豆腐買賣上了軌道以後,羅大娘幾人騰出手來,趕緊把那魚丸給做出來,這院子裡的魚乾這才停止了增長。

吳縣此地河鮮價賤,再加上當地百姓的消費水平比較有限,於是在長安城能賣到兩文錢一串的魚丸,在這裡便隻能賣到一文錢,隻是個頭比之長安城的略小。

而且羅大娘她們還在經過多次試驗之後,最大程度地調高了魚肉的比例,那真是,一口咬下去全是魚肉味兒。

@無限好文,儘在晉江文學城

除了魚丸、豆腐、棗豆糕,她們還賣鹵水,卻不是長安城那般賣的紅鹵,而是迎合當地人較為清淡的口味,製成白鹵。

另外還有餃子等吃食,在這之後的日子裡也都一樣一樣做出來賣。

隻不過她們這回做的餃子,倒不如叫做小籠包更合適一些,雖不是發麵的,但形狀基本上就是小包子了,包子皮中添加了一些玉米澱粉,還有些許糯米粉等,蒸出來晶瑩剔透,那裡麵又有用豬骨豬皮熬出的湯汁,滋味甚是鮮美,當地人大多也都比較喜愛。

那鹵煮一串一文錢,小籠包一籠兩文錢,有些人便隻買半籠,也可。

雖她們鋪子中這些吃食都是以銅錢標價,但實際上收到的,往往都還是以糧食米麵蠶絲蠶繭居多,城中百姓到她們鋪子裡換豆腐,便多用糧食,要買其他稍貴些許的吃食,便用蠶絲蠶繭。

那絲大多也不是好絲,主要就是一些頭頭腦腦的,纏成一小團,不能用於織布,隻能絮在衣服鞋子裡麵,這樣的絲線又稱作綿。

待到夏秋時節,中原的商賈來他們這裡收絲絹的時候,無論是最上等的絲綢,還是最下等的綿,都有人肯收,隻是價錢不同而已。

羅用目前所在的常樂縣,當地經濟很大程度上要依賴那些往來的胡商們。

羅大娘在這吳縣,此地雖為魚米之鄉,但是當地百姓想要富裕和發展,同樣要依賴中原那些大商賈,比之常樂縣更好的是,吳縣不僅僅隻是作為運河邊上的一個城市,占有地利,他們還有自己的特產,能產上等的絲線絹帛。

至於茶葉,眼下卻是沒怎麼發展起來,唐初這時候士族之間興盛的茶道,與後世很不相同,在他們煮茶的過程中,茶葉基本上就隻是一味配料而已。

在之前的江南地區,也沒聽說有人大規模種植茶樹開辟茶園的,大抵便隻是當地一些百姓采了山上的茶樹葉子,拿去藥鋪換幾個錢。

早前河西那邊傳來胡商和當地牧民皆喜茶葉的消息,吳縣這邊也有一些富戶打算要開辟茶園的,奈何去歲末河西那邊的局勢又有一些緊張起來,今年開春便與突厥人交戰。

西北那邊一旦起了戰事,不僅西域的商賈不往他們大唐這邊來,就連中原的商賈,也是不肯去那邊的。如此一來,這茶葉買賣,怕是要被耽擱了,眼下這時候種茶,不知又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掙錢?

羅大娘也憂心河西那邊的形勢,既憂心那戰火燒到常樂縣,傷了羅用性命,又憂心這戰事使得常樂縣經濟蕭條,人口不能增長,羅用在當地做不出成績,回不得長安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