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那彭二的身份,還有這一次隨行的幾名翻譯,也是有些說道。
這些翻譯皆是常樂書院的學子,卻不是最早那一批,而是唐儉後來在當地招收而來。
這些人有出身高一點的,也有平民子弟,所學亦是不同,有些人要學得精進,要學文韜武略,所圖乃是出仕,另有一些人,則隻學番話,學得一門外語,在這商道之上與人做翻譯,收入便很不錯。
早前他們這個書院原本是靠常樂縣公府養活,唐儉每回都找羅用要錢,也不覺得有什麼虧心,畢竟當初這個學院的成立,也有羅用的一份。
後來換了白以茅過來當常樂縣令,白以茅也算是個難得的青年才俊,又是白家那樣的大家族出來的長子嫡孫,照理說讓他來當一個小小的縣令是屈才了。
可是若論這掙錢的本事,這個白以茅著實比先前那塊棺材板差得太遠,偏他也是個心大的,又要建設新城區,又要鋪鐵軌,整日裡搞得那縣衙裡頭的庫房跟水洗過的一般,看得唐儉都不忍心再找他拿錢。
再說這常樂書院的屬性也是有些尷尬,也不知道具體歸誰管,要說它歸國子監管,長安城那邊也不跟國子學太學似得,給這所學校撥款。
要說它歸地方政府管,地方政府也管不著它,之前也沒有這樣的先例,地方上的學校無非就是一些醫學蒙學之類。
唐院長思來想去,最終就把這常樂書院給公學私辦了,所謂公學私辦,就是跟學生收學費的意思。
這個時代的學生原本也是要交學費,叫做束脩,一般就是規定了給多少肉多少布這樣,不過即便如此,公辦的學校也都是貼錢的。
唐院長既不想貼錢,那自然就要多收一點學費,為了能讓更多有能力支付學費的家庭送年輕人來進學,這個招生的標準,自然也就要放低一些了,也不跟過去那般講究出身。
平民百姓商賈匠人,隻要是家裡有資質較好的年輕人,又能出得起學費,就能送到常樂書院進學。
近年來,有人將庭州伊州瓜州沙州這四個州,稱為黃金四角,從西域的焉耆龜茲等地的大量商人以及貨物,紛紛向此地彙聚而來。
在這種大環境下,能夠通曉外文的人才就十分吃香,常樂書院剛一開始對外招生,就迎來了大批生源,一下子就解決了書院的財政問題。
唐院長辦私學辦得風生水起,有些商賈富戶為了能讓自家兒郎在常樂書院進學,願意給書院捐贈大量的錢帛。
看得一窮二白的白以茅白縣令就很羨慕,原來辦書院竟也這般來錢。
這些事情也是一早就傳到了長安城的,朝堂之上亦有人提,隻是並沒有翻起什麼浪花。
對於唐儉的遭遇,這朝堂之中很多人都是同情的,想他堂堂國公,開國功臣,當年立下多少汗馬功勞,結果就因與聖人爭棋,說了些不該說的話,差點就把命給丟了。
後來約莫是心裡有些牢騷,整日的飲酒狂歡,無心政務,最後就因為收了彆人幾隻羊羔,被貶成了光祿大夫,也就是一個沒有實權沒有具體工作的閒職。
如今他在隴西辦學,自得其樂,那便由他去,也不算什麼大事,總是揪著不放做什麼。
對於這件事,皇帝也沒有多說什麼,不知道是對於當年的事情心中有幾分愧疚呢,還是不想落人口實。
還有一件事,那就是前兩年去往西域的那十二名學子,近日終於也有了消息,便是從那些難民之中得來。
有難民隨身攜帶一個畫本,倒是幾名唐人男子所贈,還道自己在遇到他們的時候,那些人不多不少正是十二個人。
得到了這個消息,羅用和侯藺等人都很高興,還有早前因為那個謠言擔驚受怕的其餘幾名青年的家人們,這回終於也能鬆了一口氣。
至於那個畫本,也被郭孝恪手下的人用一些糧食布帛換了來,通過驛站送到了長安城,在一日早朝之上,聖人將其遞與眾臣傳閱,羅用當時也略略看了一眼,就是自己當初讓喬俊林他們帶上的畫本沒錯。
諸位大臣看過以後也都覺得:“這定然就是出自羅縣令的手筆了。”
羅用所出的畫本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它們都不是正正經經的畫本,他們其實都是宣傳本,就算故事再精彩,圖畫再精美,也掩蓋不了其廣告的本質。
個人風格這麼鮮明,羅用也不知道自己是該喜還是該憂。
按那幾名胡人所言,他們遇到喬俊林等人,已經是一年多以前的事情了,就算當時喬俊林他們再往前走,一路走到了波斯,然後再原路折返,如今差不多也該回來了。
之後的這一年多便杳無音訊,他們究竟去了何處,遭遇了一些什麼,全然不知。
有人說大食和波斯正在打仗,波斯人打不過,被大食人把商道給截了,想從波斯那邊穿過大食來到大唐,簡直難如登天,如今許多波斯商人都是用大船載著貨物沿著海岸線來往東方,嶺南道那邊便有許多波斯商賈。
所以就有一些人猜測,喬俊林等人可能會走海路回來,海上多風浪,又有海道,行路亦是不易。
秋裡,二娘從江南歸來,也說江南多番客,許多番船在東南沿海登陸,用香料金銀器皿等物,從當地人那裡換取綢緞,裝船出海。
又道如今在江南地區,像那些個胡椒等物,價錢便要比關中便宜許多,各類番貨皆是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