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 章(2 / 2)

“叫朱見深怎麼樣?”

他笑著問朱瞻基。

【世宗踐祚,篤任賢能,重於謙而任商輅;綱紀修明,開言路而製小人;勵精政治,以徐珵治黃河之難;文武兼濟,信武勳定四方之亂。】

【紹祖宗之功,繼仁宣之德,承平儼然有治世之象,朝序清寧,民物康阜,帝之洪業可知矣!】

【語出《明史·本紀·卷十一》】

洪武三十一年,南京

晉王薨逝的消息,隨著王府前來報信的人踏入京城的城門,便像插上了翅膀一般迅速擴散開來,很快傳遍了朝廷上下的耳中,在朝臣們的心中仿佛投下了巨石一般激起了層層波濤。

這自然不僅是因為顧忌頭頂上那位再度痛失愛子的皇帝陛下的脾氣,更是因為自當年懿文太子離世以來,洪武皇帝對於皇位傳承堪稱曖.昧的態度。

原本大家以為,太子逝後,秦王為長卻行事暴烈,無人君之象。而太子長子卻可以繼承父親的政治遺產,再加上皇帝對於懿文太子的感情,這太孫的位置差不多就該定下來了。

誰知道他老人家在剛展露過一絲苗頭之後,整體的態度卻因為當年燕王的入京朝見而發生了變化:他雖然依舊對懿文太子的遺孤們照顧有加,卻絕口不提冊封太孫之事。

相反的是,他找了各種借口把燕王留在了京城,並且安排著參與甚至領頭了一些朝政,比如說近些年來鬨得沸沸揚揚的

開放海外貿易和貨幣改革,儼然一副器重之象。

再等到皇帝因為北境未平而把燕王派出去領兵打仗,卻又把燕王妃和燕王世子等人,陸續尋了個由頭也召到京城,甚至把燕王世子時常召在身邊教導幾句的時候,再遲鈍的大臣都能察覺到這其中的言下之意。

——皇帝有意立燕王為儲君。

這個人選,說朝臣們完全不能接受倒也不可能:燕王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就算原先隻知道他的武功之盛,隨著這幾年他對朝政的參與,大家也能發現這位殿下的精明能乾。

但是他們糾結的點,相信也是皇帝這些年來,哪怕對燕王的培養幾乎不加遮掩,卻也不曾真正言明想要立燕王為太子的原因,就在於:燕王上頭還有秦王和晉王這兩個同母的兄長。

都說繼承要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秦晉燕三王都是嫡出貴子,身份並無高低,怎可越過秦王晉王先立燕王呢!

秦王德行有虧並且走得早,很快也就不成為了朝臣們擔憂的對象。

可是秦王死後居為最長的晉王,偏偏也是一個頗有才乾的人選。又素與燕王不睦,性格驕傲,不能指望他在這種情況下很知進退地主動提出退位讓賢。

但眼下晉王也在皇帝之前薨了,燕王上頭再無兄長……

頭腦靈活的大臣此刻已經忍不住有些感歎:這恐怕是上天都在庇佑燕王吧!

儲位的歸屬,因此可以真正落定了。

*

朱元璋在看到奏折的時候,向來堅毅如鋼鐵般的男人,此刻也沉默了下來,感覺到的是一陣雜糅著痛苦和悲戚的複雜情緒。

他在聽完後世人的敘述之後,就定下了立朱棣為太子的決心。

可是朱樉、朱棡不死,他立朱棣就沒有合乎法理的支撐;而想要讓朱棣的繼位名正言順,就意味著他要坐視另外兩個兒子死去。

手心手背都是肉啊!這讓朱元璋如何做出抉擇呢!

於是殺伐果斷的朱元璋都為之靜默猶豫許久,最後還是在朱棣的諫言之下,決定派人去看著兩個兒子的身體狀況。

他自己知道未來之後精神好了不少,再把朝政甩給老四一部分,整個人身體硬朗絕對可以再多活些時日。那這兩兒子,能多活一會還是多活一會吧!

可是秦王是被毒死的,朱元璋沒能預料到這種情況;晉王的病是多年前落下的病根,他自己卻偏偏不甚在意,老朱派過去的禦醫,最後也隻能得出個藥石罔效的結論來。

等到最後的結果還是按照後世人預言的那樣發生的時候,朱元璋也隻能發出一聲五味雜陳的長歎。

天命既定,寧複有他?

【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諱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後。洪武三年,封燕王。十三年,之藩北平。】

【洪武一十五年,懿文太子薨。王入朝,太/祖留之,領寶鈔海貿事,頗有建樹,是以益加信重,而朝野上下慕望王名。】

【洪武三十一年,以秦晉一王俱薨,王嫡出,最長,立為皇太子。改故藩北平為北京,始行一京製。】

【洪武三十六年,太宗踐祚。】

【語出《明史·本紀·卷五》】!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