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民眾爭議(求訂閱推薦)(2 / 2)

要不是這一屆猶太裔不爭氣,沒在奧斯卡上有所人選,估計妮可-基德曼又要向往年一樣陪跑,目睹著獎項落到那些根本不如她的人手裡。

最水奧斯卡影後的頭銜不就是由格溫妮絲-帕特洛拿下的嗎,嗯,她就是猶太裔。

就像中/國有嚴重的同鄉情結,在以前古代的官場上,鄉黨是強大的政治勢力一樣,人在大群體裡向來願意抱團生存。

“黨內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偉人說的這番話實在是至理名言。

而像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沒誕生鄉黨文化,取而代之的就是種族認同了。

各種族自然而然就會聚在一起形成一種息息相關的利益共同體,在社會上儘可能的握住更多的資源供這樣的共同體立足和發展,而在所有種族中,或者說在美國,猶太人和黑人是最為抱團的,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整體的環境下處於一種相對弱勢的狀態。

黑人就不多說了,因為種族性覺醒的比較晚,近段時期才開始慢慢展現實力,不過其民族性也決定了他們在大環境下有所成就會很難,所以得抱團鬨。至於,猶太人呢,近現代出了那樣的事,被排擠、歧視和反感一度成了家常便飯,所以他們更得抱團,況且他們的種族文化也在強調這一點,也就是在這樣的抱團文化中,他們慢慢有了影響力,也在好萊塢占據了一定的主導地位。

當然,這並不是說隨便一個猶太人在進入好萊塢之後,就可以做到名利雙收、不愁吃喝,而是說,這部分人依靠他的血統或許能得到彆人一般很難得到的、額外的一種機會。

就比如說,奧斯卡吧,你憑借一定的實力加運氣得到提名之後,大可大打感情牌,那些猶太裔評委會下意識的維持他們這個種族在裡麵的利益,而哈維-韋恩斯坦也是憑借這種把戲,成就了他日後的影響力。

這話初聽有些不可思議,外人也很難相信奧斯卡是那麼的金光熠熠,怎麼就這樣?

但事實在那些學院派評委的眼中還真就是這麼一回事,就像那些大明星,外人怎麼看都覺得“不明覺厲”,又比如娛樂圈,外人甚少了解才會產生錯覺,隻有真正踏入,才會發現圈子裡麵有多少齷齪,又有多少明碼標價的交易行為。

這並不出奇,因為演員這行業跟學曆、知識是不掛鉤的,也和素養、道德水平摻和不上。

事實上,太有底線、太有道德修養的,反而還不容易出頭。

出淤泥而不染,那是蓮花能做到的事,一般人,沒個背景啥的,還不想“同流合汙”,誰帶你玩啊。

而奧斯卡的這些評委呢,又不是被協會供養起來的專業評審機器,他們是人,是一個個個體,他們都會有自己的社會關係和性格傾向,這就代表去掉他們的主觀思想,客觀按照專業的標準來投選票是很難做到的事情。

就不說種族偏見吧,性彆偏見呢,外貌偏見呢,題材偏見、價值偏見......所有一切蘊含主觀形式上的一切偏見充斥在這形形色色的1000多人中。

雖然按照學院公布的投票規則,是禁止通票現象,私下裡商量好之類的行為的,但幾乎哪一次又不存在有人詢問選票、投票的事情呢?

奧斯卡的貓膩根本不勝枚舉,又有很大一部分評委是從七八十年代,或者更遠延續至今的老資格。

你覺得他們老了之後就會變得與世無爭,忽然間開始真正的執著於電影藝術了嗎?根本就不可能,就算有,又能有多少人有如此的覺悟。

選票在他們手中,隻是用來謀取利益的入場券而已,至於投誰,那不重要。

既然評委們自己都不尊重所謂的奧斯卡,那麼對於這些也想達成什麼利益訴求的圈內人士來說,就更不願意尊重、維護其公平競爭的原則了。

隻不過,他們也不敢做的太過,自進入八十年代,進入明星時代以後,奧斯卡的粉飾工作也好了不少,看起來也確實像那麼一回事。

《三傻大鬨寶萊塢》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毫無偏離的朝著caa為其製定的衝奧計劃行進著。

萊曼也忙碌了起來,在凱文-霍維恩的指導下,向有可能被拉攏對電影獎項有幫助的評委們,打電話溝通一下,向其許下利益。

這是最簡單的爭取手段,卻最有效。

或許其他的競爭者也在乾著相同的事吧,到頭來,比的不過是誰更技高一籌。

至於作品本身,可能早就被人遺忘了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