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2 兩部電影(求訂閱,票票)(2 / 2)

一是大開大合,恨不得一兩周就把影片潛力全消耗掉的高投入高份額高強度的短期運作,優點是快速累計票房聲勢,一下就能看出影片到底是能賺錢的還是賠本貨,然後根據市場反饋快速調整,且院線也喜歡給予這樣的電影最多的銀幕去支持,因為這種電影度過高峰期後下滑速度同樣很快,對院線的運作體係來說同樣很方便;

第二就是強度一般需要的院線資源也一般的長周期運作,優點是先期投入的成本低,風險相對較小,且容易走觀眾口碑流,缺點就是對故事、對電影質量的要求很高,而且因為周期很長的緣故,院線基於自身的需求也願意給予銀幕維持著一定的放映規模。

說到這裡,就不能不提院線參與分賬是取決於周期+定額的模式,即前幾周製片方與院線方基本以9:1開、8:2開、7:3開,製片方普遍是大頭,然後慢慢過渡到2:8開、1:9開院線方是大頭,中間還輔以定額票務數據取其高的算法(在好萊塢,製片廠強勢起來院線每每都是被割肉的那一方,比如迪斯尼驚人的分賬比例:北美一地的百分之70,嗯,說得就是複聯4)。

換句話說,長周期如果能維持一定的票房走勢,院線也是非常喜歡的,前提是放了那麼久,還有一定的觀眾人次去支持。

講得通俗一點,短周期是“富人”玩法,對本身的實力要求很高,長周期是“窮人”玩法,每年的票房黑馬基本都是靠長周期,用口碑打出來的,而且每每是一些獨立製片廠,原因就在於此。

這兩種套路也說不上說誰賺錢空間更大,隻是有些效率上的小小問題,不過這點事也不算什麼,所以主要的決策還是看製片廠對影片的前景估值是怎麼想的,然後再去安排,而萊曼就是想靠長周期的優點彌補海外推廣資源不足的缺點,慢慢擴大份額,自然而然的染指其中。

定下未來開發的兩個項目,萊曼又開始思考拍攝團隊的問題。

他自己是決定拍《調音師》的,因為這麼些年來,他還沒真正拍過一部懸疑氛圍這麼濃重的電影,很有新鮮感,這一點對他本人來說很重要,嘗試不同的題材一直是讓他覺得有挑戰性的。

至於《消失的愛人》嗎,導演的第一選擇自然是大衛-芬奇,這本就是他的代表作,影片也充滿了大衛-芬奇慣常的陰鬱、憂沉、哀傷的基調,並且通過燈光的布置和攝影技術的運用營造這種低沉的氛圍,換做個人風格不夠的,可能這個故事就變成狗血婚姻戲了,而不是重口味的,讓人毛骨悚然的,被譽為情侶必看的經典——看了這電影還願意攜手走近婚姻殿堂,那說明已經有了枕邊相伴的準備。

就連這貨的導演理念也是很走偏鋒的一人:“我不認為電影就隻扮演取悅觀眾,娛樂大眾的角色。我的興趣在於傷痕電影。”

不過稍顯麻煩的是,萊曼跟大衛-芬奇之間沒什麼來往,但身為好萊塢最有牌麵的傷痕導演之一,他雖然不缺錢,也不缺各式各樣的劇本遞到他手上,但他本人肯定不缺對好故事的鑒賞能力。

換句話說,隻要他看中了《消失的愛人》,雙方也就算是有了認識的橋梁。

時間很緊,到了次日,先把《消失的愛人》的劇本大綱交給編劇部門填充潤色,萊曼也就撥通約翰遜的電話,讓他通過caa的人脈渠道,找個跟大衛-芬奇聊得上話的經紀人旁敲側擊摸清楚大衛本人的檔期情況。

吩咐完這個,並讓約翰遜持續關注,有什麼進展記得聯係,跟著他就拿上《調音師》的大綱扔給了瑞恩,讓他多看一些懸疑作品,味道要足。

但很快,《阿凡達》成片之後,檔期和院線安排的事又迅速擠了上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