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1章 過時的《丁丁》(1 / 2)

630shu ,最快更新好萊塢傳奇導演最新章節!

12月24號,新的周一。

對於上個周末21號-23號的影市發生的事而言,依舊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漫威喜的是《銀河護衛隊》以4219萬票房取得連冠,並以整體跌幅不到百分之51的下滑曲線在4088家影院裡,單館入收10320美金,且周日對比周六以及周六對比周五的平均環比跌幅驚人的維持在了百分之14(說明觀眾買氣比較穩定)。

所以第二個周末過後,《銀河護衛隊》的北美票房累計來到了1765億,全球入賬437億;

【領紅包】現金or點幣紅包已經發放到你的賬戶!微信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領取!

華納喜的是,周榜排在第二位的還是《大偵探福爾摩斯2》,收下了1747萬的周末票房,它的上映影院沒變,依然是3703家,一周下來接近55的總上座率也讓電影圈屢屢投去關注,總之它對於自身市場受眾延續的也頗為穩定;

阿湯哥也很喜,《碟中諜4》不減反增,控製開畫院線,以口碑、饑餓營銷的策略實施的很成功,在拿到1325萬後,因為開畫規模的問題,曲線比《銀河護衛隊》還要平滑,後勢十足的同時民眾對他的好感度節節拔高,不再像2年前被黑得那麼慘;

可上述的人對影市成績都能接受,那愁的是誰呢?

愁的自然是斯皮爾伯格、彼得-傑克遜以及承銷這兩位聯手製作《丁丁曆險記》的發行商派拉蒙。

這片口碑還行,但就是沒人看,3d+動捕cg的製作模式在好萊塢就沒成功過,前有《貝奧武夫》,後有經典長篇漫畫翻拍《丁丁》。

雖然卡梅隆在拍完《阿凡達》上映席卷時在某個采訪裡說過他對裡麵為什麼要用真人代替一部分渲染工作反而加大了工作量的行為做過注解,說角色cg需要靈魂。

這句話好像也是對當年《最終幻想》的慘敗,觀眾評價代入不適有一定的見解可能,畢竟在恐怖穀效應的心理驅動下,大部分人看到模仿逼真的影視作品總感覺怪怪的,知道它是“人”,但也不是人,硌得慌。

但問題是,運用了這麼多、這麼燒錢的前沿拍攝技術搞出來的產物《丁丁》,它確實讓“角色”更活靈活現,但卻忽略了動畫片不需要太強的真實感。

《阿凡達》終究是未來科幻,《丁丁》的爭取受眾卻是應該瞄準兒童、少年市場,走的是類似迪斯尼那樣的合家歡類型。

但偏偏《丁丁》上映後,小孩子們不喜歡《丁丁》。

非要說的話,他們可以對皮克斯那種一板一眼的建模渲染打造的3d動畫熱愛不已,卻對同樣製作精良非常燒錢且擁有比較廣闊的基礎的《丁丁》喜歡不起來,也足以看出有多大的差距。

當然,據一部分媒體報道,一開始,斯皮爾伯格是想把電影拍攝成一部真人電影來著,他向彼得-傑克遜尋求技術支持,希望他的維塔數碼能幫忙製作一隻逼真的白雪。

可陰差陽錯的,傑克遜本人恰好又是丁丁的粉絲,他說服斯皮爾伯格,漫畫片就應該用動畫的方式搬上銀幕。

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兩個人一拍即合,斯皮爾伯格也接納了他的建議,引入傑克遜當本作的製片。

於是等到斯皮爾伯格用了32天的時間就把相應的攝製部分完成,而彼得-傑克遜卻因為忙著《霍比特人》,隻是在開機的第一天出現在了片場,隨後就沒來過,隻是偶爾用會議軟件通過遠程聊天了解影片的進程。

直到這部本該讓人“震驚”,兩個頂級大導合作,結果化學反應不怎麼好倒也是變相的震驚了好萊塢。

怎麼說呢,它讓很多人都跌碎了眼鏡,都不能說影片發揮失常,因為它評分和專業水準都在,審美這一塊拿捏的死死的,完全不是爛片,但它卻得到了爛片一般差勁的成績反饋。

《丁丁》自23日公映,很輕鬆的在院線那部拿到了3087家影院的放映規模,畢竟院線老板們哪知道彼得-傑克遜+斯皮爾伯格的組合都能輸,可事實就是影片首日隻收到了230萬的票房。

從第一天上映,到第一個周末結束,每天的票房百分比都沒有增加多少,這簡直就是未老先衰、命不久矣的勢頭,毫無疑問……它成了這個年尾圈內最大的一個失敗案例。

派拉蒙呆住、北美院線聯盟也有點不知所措,就連第三次跟彼得-傑克遜合作的動捕一哥安迪-瑟金斯也有點懵,毫不掩飾在記者麵前的懵逼樣——

《丁丁》13億的製作經費,絕對不低於5000萬的宣傳成本,可以說派拉蒙給得待遇並不低,也很看好這部作品的市場前景,但首周末不到970萬的票房,平均每家電影院隻收到了3132美金。

3d廳票價89美金,也就是說這三天下來,每家電影院隻有350多名觀眾去看了這部電影,按排片三場計算,每場不到38位的選擇實在是對不起這等卡司和宣發規模。

如果是b級片,這數據非常優秀,但放到a類動畫大作上,就是非常拉跨。

為什麼?

《洛杉磯時報》是這麼點評的:“《丁丁曆險記》顯然是一個失敗的嘗試。

儘管是斯皮爾伯格的作品,但是在這部動畫上映之初,我其實並不是非常的看好。因為之前有幾部類似的動畫都遭遇了不同的失敗。

第一部是2001年的《最終幻想:靈魂深處》,投資137億美金的電影,最後票房隻有3200萬。關於賠本的原因眾所紛紜,我認為,除了缺乏一個吸引人的劇情主線之外,還有一點就是當時人們對cg真人電影的接納度不夠;

到了2007年,預算15億的《貝奧武夫》上映,北美票房為8200萬美金,全球總票房1億九千多萬,也是賠了,但第一個實施了利用真人建模動畫角色的路子,讓觀眾初步了解了這樣的方向。

《貝》其實本事故事也算熱血、精彩,但是仍然沒有讓人感到拍手叫好的地步;

再就是2009年末、10年上半年《阿凡達》的熱映,一舉推廣了3d電影的概念,它對於以後3d電影的普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本身它的噱頭可不是cg動捕,那隻是其中加分的一項。

那對於我來說,看完《丁丁》,3d效果還是讚的,比大部分偽3d片感官更舒適,並不刻意,而且故事也講得順暢,能看得出製作團隊的用心。

比如丁丁的材質比一般的三維動畫要做的精細,觀影過程中你甚至可以看到角色的頭發絲和皮膚的小雀斑。

甚至說對那些喜歡英倫範和複古風的影迷,在這部電影中會體驗到操著歐洲口音英語的丁丁對抗拿著老式機關槍的歹徒。

但也僅限於此了,它終究給不了眼前一亮的感覺。

所以很遺憾的是,《丁丁》的存在還是證明了用動捕的方式填充動畫cg是一種錯誤的思路,特彆是當它定位兒童、青少年市場,但這兩個年齡段的觀眾卻對此毫無興趣的時候。”

相比紙媒的委婉,網絡上的一些影評自媒體可就犀利多了,尤其是某位大v帶著刺的發聲——隻能說:斯皮爾伯格的那套東西有些過時了。

“看《丁丁曆險記》給我一種很彆扭的觀影感受:說還原吧,丁丁的翹發造型、小狗白雪、阿道克船長的船長服、杜邦兄弟的拐杖禮帽都跟原著彆無二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