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7章 鴕鳥與影市環境(1 / 2)

630shu ,最快更新好萊塢傳奇導演最新章節!

2月初,一家成立於04年的獨立製片廠牌開放道路膠片以一部口碑不錯的劇情片《灰色》登頂周榜後(1965萬的開畫成績),《銀河護衛隊》除了少部分非票倉地區還在上映,其他地方都已下畫。

年度午夜場第一;周五票房榜冠軍;12月累計票房第一;全球iax開畫票房年度第一;(其中有三分之一來自海外的177塊巨幕)。

連續四周霸榜,連續十周前五;

得益於內地市場的全線熱映,其全球票房突破7億美金,不僅成為曆史上6部突破7億門檻票房的作品,更超過《美國隊長2》(714億),晉級為曆史上表現第2好的漫威影片,僅次於《複仇者聯盟》的15億;

截止到此時,影片內地總票房596億元,北美總票房334億美金,全球總票房累計為753億美金,可以說,《銀河護衛隊》除了讓圈內人再度刷新對漫威出品的印象後,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實質的、隱性的、長線的利益。

而對圈內的人來說,這個2月,其實也不止是關注一下《銀河護衛隊》的下畫抑或是即將熱鬨的奧斯卡頒獎季,更重要的還是大家的“飯碗”容量。

沒錯,圍繞to新一輪的邊貿談判有了實質性的進展,2月3日,美聯社率先發聲,稱內地引進片的分賬標準雖“遺憾”的未向國際看齊,但也取得了重大進步,一是數量,二是利潤,環境都比過去要好。

至於中間有多少拉鋸,媒體向來是忽略的。

所謂的“美元霸權”的本質,到後世內地觀眾的認知漸漸深刻,也漸漸揭下了“自由”的麵紗,但在12年,此條通知一出,好萊塢的人自然高興雀躍,總歸內地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第三大票倉,分賬每優待引進片一分,帶來的都是巨大利潤。

而對內地的影視創作者來說,就很複雜了。

京城。

年節接近尾聲,卻還彌漫著些許年味。

對內地電影人來說,雖主管部門暫未公布協議細節,負責發行進口片的中影和華夏也未給予正麵回應。

可據美國多家媒體報道、討論的相關內容,言之鑿鑿,肯定有譜,比如,在20部分賬大片的基礎上增加50的配額,更有美聯社詳細的指出是14部,新增的主要是配合iax、3d這樣的“配適型”大片;

其二,美國大片在華票房分賬比例將從13提高到25,比如《變形金剛》在中國取得10億元人民幣票房,按照新的分賬比例美方的收益將從13億提高到25億元,三下五除二,也有個小3500萬美金,比大部分海外地區營收強。

好萊塢的分析師都在討論,此舉將刺-激美國片商加強在內地的宣傳力度,不會再“冷落”那邊的宣發工作,而內地的一些人則是對著新出爐的影市總成績13115億元人民幣,20餘部引進片就超491億元,占37的報表發愁。

如果還多給配額,很容易想到是個什麼樣的狀況——對內地電影衝擊是難免的,拚視效,都質量碾壓了,以《阿凡達》帶動的“加強”大片有多猛,他們又不是不知道。

但知道又想什麼用呢。

吵吵鬨鬨的,各級發行、製作,包括那些老電影廠的人都在問詢、煩惱,但該推行的還是推行了。

放開市場,不是簡簡單單4個字,進入to的好賴,很多文章也都分析的清楚,對內地電影行業來說,陣痛一詞好像也就解釋了,畢竟往好了想,這叫鞭策,往壞了想,是逼著競爭。

總之,某局的一紙文件還是下達了。

此番核心,“處處”透露著海外製片廠的利好,自然又是引起軒然大-波。

內地觀眾倒也沒那麼在乎,看電影嗎,娛樂為主,人美國大片好看,你不爭氣總不能逼著人家不選擇吧。

說得露骨一點,以前的時候,都不把觀眾當回事,來來回回產出的都是爛片嗎,人想看電影,都沒了興趣去電影院,那沒有觀眾,電影院的人會在乎美片、法片抑或是印度電影呢?總得先把觀眾爭取進來。

這麼一想,好像是有點積極、主動的意思,有點讓特斯拉入華那味了。

事情到處在傳,又已成定局,某v上,馮鋼炮同誌發聲,稱此舉有三大好處。

一、好萊“虎”來得越多,電影人的創作空間就越大。因為把關的尺度是一個標準,他們能拍的內容我們也同享。

二、打擊盜版更嚴厲,不然好萊“虎”真跟你急,這成果我們也分享,這回有好萊虎撐腰,看你們誰還敢(盜版)。

三、對觀眾是好消息。優勝略汰。怕什麼呢?無非是一個選擇,看還是不看。

一些導演在下麵附和,也認為是好事,“中國電影市場對美國開放,毀掉的是那些靠僥幸,靠吃老本,靠黑手操作市場取得某種成功的電影製作者,對提高中國電影的整體製作水準,對符合電影規律的製作者,隻能是幸事,中國電影雖暫有疼痛,長遠來說,無疑好大於壞。”

當然,陰陽怪氣或者樂觀的終究沒那麼多,更多的導演、製片則高喊“狼來了”,稱好萊塢是洋槍洋炮,現在“長城”開了口子,希望有關部門創造條件讓大刀隊實力變強。

兩種聲音下,反倒是那些真正研究市場的學者頗為中肯,“這些年中國電影在進步,但粗製濫造的作品也很多。從長遠來講競爭不可怕,電影貿易的爭端從來不是零和博弈,不是說美國好,對中國就一定壞。與其胡亂想,不如想辦法提高觀眾的需求,讓整個市場越來越繁榮,倒逼好萊塢。”

而讓俺來說,這是一場仗,不見血也不會兩敗俱傷的仗,都在說華語電影走出去,但事實就是很多地區對亞裔有偏見,看到海報上的麵孔都不待去看的。

再加上,俺有些不清楚為什麼有人這麼文化“不自信”,偏見歸偏見,還有人覺得換個皮不行?可拉倒吧,故事底子擺在那,好片就是好片,讓白人演員演,無非是打入市場。懂得自然懂。

電影,終究是考量一個劇組怎麼講故事,用商業還是藝術化講不重要,重要的是講出來後有觀眾買帳,美國觀眾是觀眾,內地觀眾或者日本、黑人的就不算?什麼道理。

水土不服或文化隔閡不是沒考慮到,而是大部分商業片本身就降低了門檻。就像亞洲之於動作、泰國之於恐怖、日本之於熱血漫(美國還真不怎麼看少女或戀愛漫)等等,顯然都是照顧了好萊塢環境的題材元素。

外麵,中美各國還沉浸在新的分賬標準中,或興奮或痛恨的聲音、情緒在傳遞,參與的名人越來越多,兩地漸漸演變成兩種氛圍。

萊曼看著這熱鬨的場麵,手中的車鑰匙抖得歡快,卻麵對各種采訪或朋友、夥伴、盟友等相關的問題隻聽不答,仿佛一切都與他無關,隻是一個見證者。

偏偏他這個見證者是很多好萊塢廠商眼中對華進展最為順利的,反而更要煩他。

唉,越敏感、牽扯到兩方經濟體的話題就越引人入勝,因為這是實實在在的飯碗和利益問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