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女配(1 / 2)

農門寵妃對照組 鵲涵 6146 字 4個月前

鄧媛從噩夢中驚醒,冷汗打濕了她的脊背,她慌忙撫向自己的脖頸,頭還在,人也還活著。

當初看時,隻圖一時爽快,便覺得男主倉偈是個絕世癡情美男子。他與天下為敵,成就一番霸業。卻獨獨把最後的溫柔給了女主吳三巧。兩人生死相許,最終得到圓滿。也算一種浪漫。

如今鄧媛變成了書中的倒黴炮灰,在睡夢中身臨其境體會了男主的殘酷手段。這才發現男主根本就是個沒有人性的冷血怪物。根本不值得任何人喜歡。

更讓她窒息的是,她就算不作死去和女主搶男人,他們一家仍是難逃厄運。據書中描寫,鄧家背後隱藏著巨大的秘密。根本不是行商世家,鄧父其實是臭名昭著的海盜王鄧通的獨生子。鄧通當年想儘辦法給他轉換身份。就是為了讓子孫徹底脫離罪籍,過上清白的生活。

這身份堪比炸彈,隨時都可能被引爆。一旦被人揭穿,隨便來個官員都有權把鄧媛一家就地絞殺,財產充入國庫。

書中所寫,鄧家剛剛被滅門,便有證人跳出來拆穿了鄧家人的身份。縣太爺直接判定鄧家滅門是盜匪之間黑吃黑。鄧氏一家作為海盜後代死有餘辜。還帶了不少官兵,把鄧家二次抄家,房子鋪子統統充公。

男主殺人劫財的惡行,反而變成了替天行道。

人人都說,天理昭昭,海盜一家終是遭報應了。根本沒人去理會,鄧家人是不是有罪?隻因先人有罪,鄧氏一家就被連坐,所有人都被死死釘在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鄧媛被自家的秘密身世驚得神情恍惚,吃飯時都提不起勁來。

鄧母還以為昨兒個她說重了,於是飯後便來到院子裡,打算開導鄧媛一番:

“老話說,有愛八戒的就有人愛孫猴的。我們媛兒將來定能找到個如意郎君。咱們倒也用不著非得瘦的跟三巧兒似的。她那樣也算不得好看。”

鄧媛聽了這話,看著母親臉上的表情,緊繃了一早上的神經突然鬆動了一下。她忍不住神經質地笑了起來,直笑得前仰後合,肚皮都發疼了,才又說道:“您既然也知道這道理,何苦總和吳家的做比較。三巧兒她娘愛說,就讓她說去,咱們自家人關起門把日子過好就完了。”

鄧媛一邊說著,一邊背起竹簍,帶上了手工編織的寬簷草帽,打算進山砍些兔兒草回來,順便再整理一下劇情,看看有沒有漏洞可循。

鄧母忙上前幫她戴好草帽,整理了發絲,又笑罵道:“你這妮子這會兒倒來精神了,歪理還一套一套的,這都跟誰學的?”

鄧媛想了想,如今他們家還是儘量低調為好。於是說道:

“學您唄。當日我爹南下廣州,二三年沒有回家,哥哥年齡小,我還沒出生。我爹那會兒音訊全無,便有惡人來誆騙咱們家鋪子,還造謠我爹早已客死異鄉,再也回不了家。祖母急得大病一場,全靠娘一人悉心支撐家裡。這其中艱辛外人自然不知。

好在佛祖顯靈,父親終於回到家,卻拖著一身病骨。彆說錢沒掙回來,營生也做不下去了。那時也是娘當機立斷,把房子鋪子租賃出去,帶著一家老小搬回桃源村居住。也虧得鄰裡鄉親幫襯,咱們才算安穩下來。這些年全靠您悉心照顧,父親的身體才有了起色。哥哥如今也長大了出息了。咱們一家人更該好好的才是。”

鄧母想到這些年的艱辛,不禁眼圈泛紅。她連忙說道:“這些陳年舊事,你又翻出來說它做什麼?”

不想鄧媛上前握住她的手,又說道:“三巧兒她娘跟您經曆不同。這些年左右都有吳大叔照顧著,她家日子過得平平順順,也沒經過什麼大風浪。難免就有些不切實際。倘若將來吳城考中進士,他們舉家搬去京城,三巧兒搖身一變,成了官家小姐,她的婚事自然與咱們不同。往後三巧兒她娘再吹噓,娘也不必搭腔。左右我又不可能嫁去京城做官太太。”

鄧母聽了這話,忍不住直皺眉。她倒是也想反駁,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最後隻得罵道:“哪裡是我跟她計較,分明是沈二娘喜歡跟我過不去。”

鄧媛又勸道:“理她做什麼,想說什麼讓她說去唄。反正在媛兒看來,我娘才是天下最了不起的女子。丈夫危難,獨自承擔起整個家族重擔,上孝敬父母,下教導子女,簡直就是婦人中的典範。若是彆的女人遇見這些事,稍微心智不堅,早就鬨得家破人亡了。我可不要做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隻會在家繡花的大家閨秀。將來嫁人結婚,我也想做娘親這樣的頂梁柱。”

說著鄧媛打開門,背著竹簍,便跑了出去。

鄧母被誇得燥得慌,滿臉飛紅,站在門口罵道:“就你精怪,又拍上你娘的馬屁了。多大點事也反複拿出來說,小孩家也不害臊。”嘴上雖是這麼說,可她眼眸中卻綻放出幾分溫柔的神彩。

鄧媛忙又回身說道:“我娘本就是天下最好的女子,還不許我說?”

鄧母越發臉熱,又罵道:“你再說,仔細我過去抓你。”

鄧媛嘿嘿笑了兩聲,一溜煙地跑遠了。

“這臭丫頭。”鄧母又忍不住罵了一句。

不知何時,鄧父已經走到她身邊,溫聲說道:“媛兒又沒說錯,罵她做什麼?這些年本就多虧了青娘。我鄧福三生有幸才能娶到如此賢妻。”說罷便動情地拉住了妻子的手,滿眼都是感激與愛重。

鄧母紅著臉惱道:“媛兒年紀小滿口胡言也就罷了,你這當爹的也學她。”

鄧父並沒有放開她的手,隻是含笑說道:“辛苦你了,青娘。”

*

與此同時一牆之隔的鄰居家,正好有人把鄧家母女的話聽了個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