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第55節、你愛我嗎?(2 / 2)

顧苒舅舅事後回憶了整個過程,反思就覺得,像是設局做套陷害他。

但是警方認為,如果這件香爐是真品,價值幾千萬,用這個數目去陷害一位區級官員,不是非常合情理。

這就等於繞了一圈,又轉回來了。顧苒的舅舅想要脫身,唯一的途徑,就還是證明這件宣德爐的確是現代仿品。

但是,沈思卓覺得,這已經不太可能了。雖然他沒有親眼看到實物,可幾位專家都不敢一錘定音,說是現代仿品,那肯定就是有原因的。

一連過了好幾天,李警官的手續才走下來。

作?為一種難得的學習機會,兩位老專家鑒定實物的時候,馬教授就特意把他也帶上了。

宣德爐極負盛名,是因為明清銅器開始使用黃銅,而不同於前代的青銅。由明宣德年始,宣德爐由此得名,並享譽世界。

宣德帝朱瞻基感宮中禮器粗劣,就令“禦用監”重製,包括香爐、方鼎、花瓶等。

明人呂震在《宣德鼎彝譜》中記載:“宣德三年,暹羅國王進貢,風磨銅數萬斤。”

風磨銅是種銅合金,宣德爐即是用鋅銅合金配製、熔煉、鑄造的銅器。

宣德帝對這批禮器極為看重。反複設計、繪製,做成爐譜後,由技師講出每個爐型的典故出處後,又多次篩選修改,由呂震或原工部官員吳邦佐交皇帝審核,通過後方可鑄造。

銅爐鑄成後,底款篆刻宣德年號,如“大明宣德年製”、“宣德年製”、“宣德年”、“宣德”等集中。

宣德爐的鑄造數量,有?兩種說法相對主流:一說五千多件,另一說則為一萬八千多件。

宣德四年後,因進貢

的風磨銅、白水鉛(鋅)用罄,便再未鑄造。所以,真正的宣德爐僅於宣德三年(1428年)鑄造,但因水準太高,極為精美,宣德五年後,就已經有仿品出現了。

因此,真正的宣德三年宮鑄的香爐存世量極少,但也不是沒有?。難道,這一個真的是大明宣德爐?!

隻是,天啟六年(1626年)項元汴所著的《宣爐博論》已記載:“真者十一,贗者十九。”

幾個人按照約定,準時來到了經偵大隊。

魏季銘和王同光戴上老花鏡,反複看了許久。

王同光摘下老花鏡道:“此爐為典型明代形製,衝天耳爐。耳扁微撇,內壁薄而收斂,腹部圓潤,三足微收。爐型典雅,寬厚穩重,寶相森嚴。墨漆古色,如暈染其上,漆濃深入,古韻浩蕩,貴氣顯揚,略撫即亮,稍溫即潤。”

魏季銘點頭道:“此爐的顏色,確實乃是盤撫多年養煉而成,為曆代求色者所珍。數百年包漿天然而成,亦為好古者最喜之?皮色,再假以時日緩盤輕撫,必出百年幻化之?皮色。

底款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楷書款,乃刀刻出,筆意蒼勁,初看不計工拙,似是隨意,實則森然正氣,字體秀雅,亦有魏碑風骨,中宮內斂,張力鼓蕩,是典型明代款式。

銅質金黃紅赤,細密銀亮,比之?清代銅爐用銅精煉許多,細細審視,確為明代銅質,精細墜手,叩之聲音清脆悠揚,爐壁細密厚實,雖薄而壓手,當為上好精銅所鑄,確為匠心獨具。”

李警官問道:“二位大師,那這香爐估價能到多少?”

魏季銘沉吟道:“若真是宣德三年所製大明宣德爐,那估價應在4000萬以上.”

王同光卻接道:“可要是仿款,即使是同時期的,價格差彆也極大,在七、八萬到一百萬之?間。”

沈思卓在邊上聽著,隻覺驚心動魄,這價差上千倍,定罪量刑,也是千差萬彆啊!

宣德爐遭遇明末李自成收集、熔煉、鑄造“金餅”,和?抗戰時期,日軍收繳北京銅鐵器鑄造彈/藥兩次浩劫,再經歲月流轉,現在存世量自然更加稀少。

所以,李警官請來的專家鑒定團的幾位大師,看法也不一。有?說確為宣德三年所製正品宣德爐的,也有?認為是宣德五年之後明末後仿的。

聽幾位大師爭執不下,沈思卓忍不住走過來看著?這隻香爐。

沈思卓看了許久,也覺製造精美,實在是叫人愛不釋手。他想側過光去,再看看內壁的厚度和質感,忽然發現,這隻香爐內壁上,內側有一小塊地方,顏色、質感,好像與周圍有些許不同。

沈思卓遲疑一陣,還是鼓起勇氣道:“幾位老師,你?們要不要看下這裡……”:,,.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