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第 73 章(1 / 2)

今年的國慶正好和中秋重合, 差不多就是鄉下收秋的日子。

而且他們來的正是時候,前麵座位坐著兩個人、後麵鬥子裡扶著小馬紮坐的有四個人的電動車在路邊停下來,那村子裡麵就恰巧有一輛綠色的大型聯合收割機朝這邊開來。

收割機的樣式和他們在剛才的農機廠看的一樣, 開到眼前這條鄉間水泥小路中間,收割機停下, 然後掉頭,從那頭的小路拐彎鑽進玉米地裡。

收割機進去後, 那頭又停下來個紅色的電動三輪車,三個女人從車上下來,拿著化肥飼料袋子跟著進了田間。

劉邦一看收割機進入田中就差不多完全被淹沒在半黃半綠的玉米地中間,趕緊催促許森:“森森,往前走。”

咱們去那頭看。

嬴政說道:“不用了。”

就見伴隨著機器運作的隆隆聲,過去的那片地瞬間成了白地,上麵剛才還長得好好的玉米杆子, 都被吞入這個機器巨口中。

劉邦的眼睛不自覺睜大。

新人朱元璋後退一步,抬手放在後麵的電動車車頭。

對於一直生活在農耕社會中,以勤勞踏實肯乾為最優品質的社會來說, 無論是比較“叛逆”的上層人士還是底層完全踐行守農思想的老百姓,這個速度超快、掰玉米超乾淨的收割機完全不在明清帝國人們的想象之中。

唐朝,李世民徹底沒有了早朝的心思。

他想去那個地方。

迫切的想去。

已經和黃巾軍遇上的曹操軍隊, 皇甫嵩軍隊,朱儁軍隊,乃至被鎮壓的黃巾軍隊, 在這一天即將對壘的時候, 陷入了詭異的安靜之中。

在武則天這邊,也是舉朝鳥悄兒的。

隆隆隆!

收割機在十分鐘內就走到了許森他們幾人站的這個北邊地頭,前頭一卷都是彎刀的輪子飛快轉著, 將長在前麵的挺立的玉米杆卷進去。

草沫飛出,玉米杆的甘甜清香和草香飄入大家鼻端。

收割機在北頭轉彎,駕駛艙內的司機看見站在路邊,眼珠子就一直跟著他這輛車的幾人,內心閃過好奇。

等轉過彎來,後麵那幾個女人也已經跟了過來,不時彎下腰,將沒有被機器收進去的玉米棒撿起放到袋子裡。

這個機器很好用,這一趟過去掉的玉米很少。

女人停下來,掏出震動的手機看了看。

一條信息,來自她正在收割玉米的老公。

老公:你去看看,地頭站著的那個小孩兒是不是我表弟?

女人抬頭,地頭果然有幾個人,除了幾個大人之外,還有一個看樣子是高中生年紀的少年,車子上扶著車欄站著一個五六歲大的小孩兒。

所以,哪個小孩兒是老公表弟?

正想發信息問清楚,女人突然想起來。

老公的表親中還真有一個是她沒見過麵的,是已經遠了一代的姨表兄弟,也就是奶奶她親姐姐那邊的一個孫兒。

前兩年,奶奶的那個姐姐去世,奶奶還讓她老公陪著去縣裡奔過喪。

但是那邊的親戚跟自家這邊,都沒有來往過啊。

張翠翠好奇著,放下手裡已經裝了幾十棒玉米的飼料袋,往北地頭走去。

朱元璋本來就緊張,看到地裡的一個女人過來,不由得問同伴們道:“是不是不讓看?”

嬴政、劉邦、劉徹:彆問,我們也緊張。

不讓看不太可能,會不會是懷疑他們等著撿他們的玉米呢?

在外麵的朱棣叫車隊停下來,有些擔心老爹會挨打。

不對,他應該擔心老爹在那裡忍不住脾氣,傷害了天鏡那個世界的人。

朱元璋如果知道此時他兒子是這麼想的,肯定會抬手糊對方臉上一巴掌。

張翠翠已經來到跟前,她知道老公那個姨姥姥家的小表弟的大約年紀,直接大聲問許森:“你是不是姓許?”

叫什麼她不知道。

雖然她們家距離縣城並不遠,但是這樣的遠親真沒有去對方家裡走過親戚。

許森疑惑:“我叫許森,請問你認識我嗎?”

或者是認識他姥爺,然後又在什麼場合見過他的。

張翠翠轉頭指著已經往那頭開的隆隆的收割機,道:“那是我老公,明航海,我奶奶和你姥姥是親姐妹。”

許森一下子有印象了,前世他根本不知道這個姨姥姥,但是今生的他記憶裡他曾經跟著姥姥和姨姥姥一起在縣城的飯店吃過飯。

姥姥說過,姨姥姥家是縣城附近村子的,那村子的名字,他卻全然沒記住。

但是沒想到會這麼巧,他準備帶著皇帝老叔們看看玉米收割並野餐一下的這個明家村,竟然就是姨姥姥家。

許森道:“我姥姥叫李喜花。”

張翠翠也不知道他姥姥叫什麼,說實話老公的奶奶叫什麼她都不太清楚,家裡最老的長輩了,誰會叫她的名字啊。

張翠翠就說:“你姥姥是不是隻有一個女兒,你爸爸和你媽在你姥姥姥爺家生活?”

許森點頭:“是的。”

“這麼一說就對上了吧,”張翠翠笑道,“我老公剛才在車上看見你就認出來了,待會兒讓他跟你說話,你們可能見過。”

許森扒拉記憶,好像真有這個印象。而且他爸媽去世的時候,姨姥姥家的表哥也單獨去過一趟。

他還對許森說,有事就找他。

“還真巧。”

張翠翠笑道:“是啊,真巧。你們是來鄉下玩的?”

每年的節假日,他們這邊都會過來一些縣裡的人,因為就在他們明家村前麵的那個郭營村村口,有人經營了一家農家樂。

聽說今年他們還種了十幾畝的晚西瓜,搞那種下地自己摘的模式,城裡人都是多年不下地的,非常稀罕這個摘瓜活動。

這生意做的比種瓜賣還要好。

許森:“這是我爸爸那邊的一些親戚,他們都住在山裡的,沒見過咱們這兒的平原,我帶他們來看看。”

“行,”張翠翠說,指向沿著這條路一直往南走的村南,“村頭第三家就是我們家,你可以先過去坐坐,我們這邊一會兒就好。”

沒想到遇見了親戚。

劉邦的心思一下子活絡起來,笑道:“小森這孩子也沒說,我們都不知道這裡有親戚,先幫忙,再去你們家坐吧。”

許森:哪有走親戚不帶禮物的?

但對於劉邦來說,漢代根本沒有走親戚的概念好不好?

而在明朝,兩姨表親的這種,還在近親範圍內,有些來往密切的,去親戚家坐坐也不用帶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