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兄弟和宮裡的太監往來甚密, 半夜的時候接到宮裡的消息, 立刻換好衣裳, 等到天一亮便冒雨進宮。
嘉平帝精神不濟,一早起來說頭疼心慌,鄭貴妃派人去太醫院請院判。
開了方子,吃了藥,內官簇擁著嘉平帝回乾清宮。
不一會兒內官回來向鄭貴妃稟報:“娘娘,陛下回去以後,又宣召了那幾個道士。”
嘉平帝癡迷長生之術, 宮裡豢養了一大批僧道, 全都授予了官職,幾次服用丹藥發病也不能阻止他繼續追求仙藥。
鄭貴妃眉頭緊皺。
半個時辰後, 宮人領著鄭家兄弟進殿。
兄弟倆以為自己又犯了什麼錯,小心翼翼地挨到半倚在美人榻上的鄭貴妃跟前:“姐姐有什麼吩咐?”
鄭貴妃懷裡抱著獅子犬,手指輕撫獅子犬柔軟卷曲的長毛:“你們最近注意著周家那邊。”
鄭老二立馬蹦了起來, 頭搖得撥浪鼓一樣。
鄭貴妃一巴掌輕輕甩過去:“吩咐你做點事, 你賣弄什麼呢!”
鄭老二捂著臉,委屈巴巴地道:“姐姐,您不是叮囑我和大哥,要我們彆惹事嗎?還說要我們遠著周家, 怎麼又要我們看著周家?”
鄭貴妃翻個白眼:“我這是為你們以後打算!我照管不了你們一生一世,俗話說樹倒猢猻散, 等我走了, 誰還會上趕著討好你們?你們自己又沒什麼本事, 以後離了我,還不得被人生吞了?”
她一輩子審時度勢,知道什麼時候該忍讓,什麼時候可以得寸進尺,她得為鄭家做點長遠打算。
兄弟倆不明所以,對望一眼,點頭應承。
反正不管姐姐吩咐什麼,他們照著做就是了。
……
雨一直沒停,斜風細雨,織出萬丈雨簾。
下午金蘭午睡起來,站在長廊裡看宮人們栽花。
天氣越來越暖和,禦花園的杏花和海棠陸續冒出花骨朵。廊前花池子裡的花泥要趁著多雨的時節換成南邊運來的肥沃河泥,好栽種花木。
金蘭披了件石榴紅織金閃緞杏林春燕鶴氅,梳家常低髻,指揮宮人在院牆底下搭起細竹竿架子。
架子搭好了,花泥裡種上花種,等種子發芽生長,藤蔓順著竹竿爬滿花架,花朵垂落下來,就是一道天然的花障籬笆。盛夏時百花齊放,從竹籬花障底下走過,既有碧幽幽的濃陰,又有沁人心脾的濃香,又好看又輕巧。
回廊深處響起腳步聲,小滿從仁壽宮回來,快步走到階前,行了禮,道:“殿下,東西都送過去了。”
周太後昨天當場氣暈了,金蘭今早打發小滿準備了些補品之類的東西送去仁壽宮,順便探聽情況。
小滿一臉欲言又止的表情。
掃墨怕金蘭站累了,掃了掃欄杆,示意宮人拿來蒲團墊,請金蘭坐下。
宮人安設好軟墊,搬來花幾香凳,奉茶奉果。
金蘭倚著欄杆坐下,端起茶盅。
小滿湊近了些,道:“殿下,太後那邊又鬨起來了!”
金蘭喝口茶,挑了挑眉:誰敢去鬨周太後?
不等她問,小滿接著說下去:“今早太後派孟時去奉先殿,謝太傅不知道從哪裡聽說這事,趕去禮部,追問奉先殿裡頭是不是有什麼不合禮製之處,禮部的人不承認,謝太傅揪著禮部侍郎的官袍要去乾清宮,禮部侍郎隻好說出實情……”
他故意賣了個關子。
金蘭笑了笑,沒有責怪他,順著他的話問:“奉先殿有什麼不合禮製之處?”
奉先殿是供奉曆代皇帝牌位畫像、祭祀祖先的地方,殿內供列聖列後神牌。每逢重大節日、壽誕、忌辰,嘉平帝都要帶領諸皇子皇孫去奉先殿上香行禮,皇帝登基、太子冊封以及舉辦重大慶典之前,也需要告於奉先殿。
金蘭和朱瑄成親時就祭拜過奉先殿。
小滿壓低了聲音:“昨天老娘娘見了錢家人,今早就急急忙忙派人去奉先殿,謝太傅說裡頭一定有文章,非逼著禮部的人去奉先殿瞧一瞧。禮部的人哪用得著去奉先殿啊!這事其實好多人都曉得,隻是不敢戳破窗戶紙罷了!”
停頓了一下,眨了眨眼睛。
“奉先殿後殿供奉列聖列後的神龕,先太後去世,畫像應該和先帝的懸掛在一起,老娘娘讓人悄悄撤走了先太後的畫像。”
先帝駕崩後,神龕畫像供於奉先殿,錢太後逝世,神龕理應和先帝的供於一處,帝後並尊,共享後代子孫煙火。周太後心有不甘,授意太監孟時撤走錢太後的神龕畫像。
這事不知道怎麼傳進謝太傅耳朵裡,他一早就去禮部問詢,剛好周太後心虛,叫孟時去奉先殿確認錢太後的畫像不在,加深了謝太傅的懷疑。
據說現在謝太傅正在擬寫奏疏,請求將錢太後的神龕挪回奉先殿。
周太後暴跳如雷,在仁壽宮大發脾氣。
金蘭聽得咋舌。
周太後對名分地位的執著已近於瘋狂了,居然做出這種令天下人不齒的小人之舉。
難怪朱瑄說周太後忙不過來,她早年的行徑雖然沒人提起了,朝中的大臣也換了一撥又一撥,但是周太後仗著自己是皇帝親母,做事沒什麼顧忌,隻要有心人將當年的事情翻出來,仁壽宮就像篩子裝水——渾身都是漏洞。
剛好朝中有一位現成的謝太傅,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沒人給他罵。
當年由周太後引發的兩次廷議,謝太傅都參與了。
一個是嘉平帝敬重畏懼的老師,一個是嘉平帝的親生母親,兩人都頑固執拗,接下來就看謝太傅和周太後誰能堅持得更久。
……
謝太傅在禮部鬨出的動靜很快傳遍六部六科。
進士出身的科道官摩拳擦掌、兩眼放光:揚名立萬的機會來了!
謝太傅帶頭揭穿周太後做下的醜事,隻等時機成熟,他們可以聯名上疏,名留青史,指日可待!
前兩次禮儀之爭,多少言官悍不畏死,堅決維護倫常禮製,因此博得剛直不阿、忠肝義膽的美名,年輕官員們隻恨沒有機會參與。後來皇太子廢立之事也曾引發不小的爭論,但是群臣全都一邊倒地支持太子,太子的地位穩固如山,他們人微言輕,實在沒有發揮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