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純粹瞎折騰(2 / 2)

宋時明月 神話王朝 9598 字 10個月前

高俅隱約知道點趙興的事,他旁敲側擊的問:“聽說你的妾陳氏在交趾有一片封地,南洋那塊物產豐富,稻穀一年三熟,餓著誰也不至於餓著你吧。”

趙興搖搖頭:“難說!我聽說天竺那邊今年也在大旱,恒河水都淺了許多,許多井都枯了。這天竺可是個天下糧倉啊,歐洲旱了,一般都采購天竺的糧食,如果天竺國也欠收,那麼今後糧食的稀缺程度,怕會讓人難以置信。”

高俅聽了也有點發愁:“這饑荒,什麼時候是個頭啊……我聽說朝廷準備新鑄當十錢,可是久議不決,如今各處災荒,恐怕時機不對吧。”

高俅之所以提起“當十錢”,是因為他知道這是趙興的主意。範鍔在去年底曾經提出這個設想,但一年過去了,朝廷除了鑄金幣的主張,範鍔其他的奏折都一一駁回。

趙興已在去年見過金牌金鋌,但由於“當十錢”的決定下不來,朝廷對新幣的兌換率無法決定,所以也沒有推行金牌金鋌。

不過,今年以來,趙興的銀行業倒是取得了迅猛的發展,以色列人是天生的銀行家,趙興隻是提了個想法,然後借職務之便,幫他們在密州、杭州、揚州與東京汴梁城開設了幾個點,這些以色列人立刻像寄生的藤蔓一樣,依托趙興的物流業,迅速發展起來。如今他們已經把銀行開到了交趾與倭國、高麗,成了一個跨國結算的機構。

做什麼生意都沒有印錢來的快,僅僅依靠錢息,趙興已經獲得了豐厚的利潤,這讓他的身家越來越豐厚起來,高俅約略知道一點內情,如今聽到連趙興這樣身家豐厚到無可想象的財主,也開始考慮儲存糧食,他不禁一陣陣脊梁骨發寒,禁不住問:“離人,情況真的嚴重到這份兒?我剛才還在想,杭州地力肥沃,這土地種紅薯可是大虧,種稻穀才合算,難道……”

趙興突然截斷高俅的話,問:“最近你收紅包收的怎麼樣?”

高俅坦然的一笑:“那幾個紅包,我倒不十分在意,衙役們吝惜那幾個小錢,我都分給他們了。”

高俅還想繼續剛才的話題,但趙興話題再一跳,感慨的說:“多少錢才是夠?朝廷發給他們的俸祿不薄呀,炭薪錢,節錢、賞賜錢、置衣錢、車馬錢,這些錢加起來,養活一家二十口都夠了,怎麼還想錢?多少錢是夠?”

高俅尷尬的一笑,他無法回答。

這時傳統,現代被稱為“官場潛規則”,一個平民百姓寒窗苦讀若乾年,好不容易“出人頭地”——也就是做了官,怎麼獲得彆人的尊敬,寒窗苦讀的人認為最受到尊敬的就是金錢,彆人不給他塞錢,他就以為是不尊重,所以,無論他的薪水多麼豐厚,依然必須收百姓孝敬的幾個銅板幾個銅板的“敬意”。

這些敬意都劃有各種名目,比如說叫“炭敬”、“節敬”、“年敬”——不如此,不足以體現他們對學習的刻苦!

趙興話題再次一跳,說:“好吧,他們想錢,我就讓他們一次拿個夠——原本我不打算做這事,但現在看來不得不如此,鄉裡鄉親的,收老百姓的‘門敬’,何其容易?你把衙役都叫來,我有話跟他們說。”

衙役們聽到趙興打算給他們找點錢,紛紛趕了前來。原本杭州衙役是三班倒的,這一刻他們到的很齊全,連夜班的衙役都趕到了。

望著一個不落的衙役隊伍,趙興不得不感歎,金錢的誘惑真是無可抵擋,在宋代這種通訊狀況下,那些在家不當值的衙役居然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裡,超越惡劣的交通限製,一個不落的趕到了現場。

“諸位都聽說了吧,近日我大宋四處冒出玻璃作坊,現如今,玻璃賣的很是紅火,我手裡有一份玻璃配方,便為大家尋找一個財路。

據我所知,密州團練裡麵有兩個工匠師傅,會擺弄玻璃這玩意,知州大人(蘇軾)還擔任兩浙西路兵馬鈐轄知杭州軍事,我便動用知州大人的官印,從密州將這兩個玻璃匠調到杭州,由這兩位玻璃匠做師傅,開辦我杭州府衙所屬的玻璃作坊。

我計算了一下,開辦一個中等規模的玻璃作坊大約需要一萬貫,此外還需要場地、人手。場地一項,我聽說杭州職分田很豐厚,每人都有數十頃,甚至上百頃。我們且拿出來十頃地蓋作坊。杭州地處港口,製玻璃用的料可以直接海運,貨物也可通過大運河四處銷售。

所以,我們便以一萬貫資金做投資,占50%的股本,杭州團練出牢城營,以杭州監牢裡的健壯囚犯為勞力建設玻璃廠,算20%的股份,府衙出官田,占10%的股份。兩個玻璃老師傅,每人各占一成股份。

這座玻璃坊動用官田,動用團練,總得算來,也算是府衙的官產。此事運籌在我,我出五千貫,算是掌握25%的股份。剩下的五千貫算25%股份,也就是五千貫資金,由縣衙的各級官吏衙役認購。每人出多少錢,由你們自己衡量財力,一個銅板不少,一千貫錢不多。但出多少錢,我們到時候按份額分紅……

除此之外,各位的職分田都交出來吧,我打算試種一些新物種,每年但有收益,我和你們三七分賬,我三你七。我的七分裡還要拿出四分,分給種田人,所以最終的分賬法是你我各三,總共六分,我們與種田人四六分賬……”

趙興又簡略的解釋了一下他剛才說的幾個新詞,然後留給大家去思考,自己跟高俅走到一邊喝茶聊天。

他原本以為,五千貫龐大的數額會讓人心存懷疑,但他沒想到,玻璃的誘惑實在大,大家聽說是要製造這種神奇玩意後,不一會,五千貫的額度已經認購滿了,爭執一番後,最終商討的結果還是按照中國傳統的方式處理——按照級彆,分配股份。

玻璃這玩意在中國從來就是高科技技術,即使在現代,清澈透明的含鉛玻璃也被叫做“人造水晶”,它不是以玻璃的價格出售的,而是以珠寶的價格來衡量的。

今年一年,大宋朝冒出十幾個玻璃作坊,他們的產品最終還是按照珠寶的路子走高檔路線,並沒有像趙興預期的那樣,普及開來。所以,思前想後,趙興覺得有必要將玻璃的暴利削薄,是它逐漸走向平民化……

前不久,他捐獻玻璃器皿的事情,曾遭到蘇軾的強烈反對,也讓他認清了這點,所以,他乾脆利用官方的力量,把玻璃這項舊石器時代的技術徹底做廉,令它廉價到平民百姓用得起。

宋代有官窯,還沒有官方玻璃坊,趙興這裡要辦的就是大宋第一個官辦玻璃坊,這次,他把全杭州的在職官吏都綁在了一起,形成一個緊密的利益團體。

至於玻璃坊具體股份分配問題,趙興沒有參與爭論,當然,他一下子占去了25%的股份,其餘的官吏也不想他過多的參與,隻是因為主意是他出的、工匠是他找來的,配方是他掌握的,大家不好要求他削減。

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各地屬官按照職務級彆劃分好了出份額,由於這一企業帶有濃濃的官辦氣氛,所以趙興也順理成章規定:官員一旦退職,必須強製出售自己的股份,而後給新官騰出空位……

這其實是項“廉政公約”,通過這一官辦福禮機構,他將全杭州的官員綁到了一起,使得官員貪汙成本直線上升——一旦官員因貪汙去職,那麼強製出售的股份,很可能以地板價被後任官員接手。

杭州官員熱火朝天的討論著分紅方案的時候,高俅拉著趙興悄悄走出衙門,他把趙興領到一處農田,指著遍地的莊稼,不依不饒的繼續著他剛才的問題:“離人,你說,杭州明年還會大旱嗎?今年冬季會不會也像去年一樣,雨雪不正常?”

田地邊停放著幾個龍骨水車,水車正由幾個農夫踩踏著往田裡灌水,旁邊幾個灌好水的田地裡,幾個農夫正推著秧馬往田裡播種著冬麥。

這龍骨水車趙興知道,日本人說是蘇軾發明的,並且認為龍骨是現代工業傳送帶的始祖,因而蘇軾也應該是現代傳送帶之父——對日本人這一說法,中國曆史學家很不自在,他們認為龍骨水車不是蘇軾發明的,但因為中國專家可信度太低,所以他們的話直接被日本人無視,也被國際社會無視。

不過,在那場爭論中,趙興倒是是私下裡認為,或許中國專家撒謊率高達99.99%,但關於龍骨水車這事,很可能他們說對了……但這不關趙興的事,他沒興趣去追究。而當時的大宋,確實認定:蘇東坡為了幫助杭州抗旱,劃時代的發明了兩項農業技術——“龍骨水車”與“秧馬”。

蘇軾發明的秧馬並沒有流傳到後代,甚至連圖紙都沒有流傳下去,隻是杭州縣誌以及宋代的一些書本中,記錄了蘇軾看到杭州老百姓插秧時弓著腰,很累,所以,這位博學多才的製科狀元特地了這種可以令人直著腰插秧的工具。

趙興不知道後世關於秧馬的爭論,他現在看到的秧馬是一個類似雞公車似的裝置:獨輪,農夫推著它在秧田裡走,雞公車前方像雞頭一樣的裝置在泥地裡一磕一磕,每次將兩個尖嘴插入泥中,總在車輪兩旁留下兩顆秧苗。

遠遠的,趙興看不清雞公車的具體裝置,他站在那裡喃喃自語:“應該是輪轂式履帶裝置,每根輪轂裡夾著一根秧苗,推動秧馬,輪轂將秧苗送到兩側雞嘴……功效並不太高,事先還要把秧苗分割好,速度甚至不如手插秧,但有了這東西,婦女兒童等弱勞力也可以整天插秧——尤其適合彎不下去腰的老頭老太太。”

高俅引領趙興來到農田,原本是想讓趙興看看杭州的複播情況,沒想到趙興衝著田裡的機械裝置念念有詞,他趕緊打斷了趙興的走神:“離人,今年雖然天旱,但我杭州卻沒有餓死多少人,秋收過後,十乘十的田地都複播了,除非今冬還像去年那樣雨雪不規律,否則,明春我們隻要收獲一季,杭州無餓警矣。

再者說,今年收成不好也沒什麼,蘇公已經上表朝廷,請減免杭州三分之一漕糧,約有二十萬石,加上你運來的糧,以工代賑疏浚西湖,這樣一來,百姓可以輕鬆熬過這個冬天,明春無論收獲多少,總夠他們吃到秋末了吧?難道明年雨水還不正常?”

熬夜看書 安卓客戶端上線 下載地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