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第 71 章(2 / 2)

李洽跟著李悅這麼多年,彆的不說,眼界心氣都上去了,如今他都有些瞧不上自個親爹了!李義府乾的那些事情,也就是他抱對了大腿,所以,李治跟武後都護著他,甚至打算對他委以重任,橫豎他一腦袋的小辮子,回頭若是不聽話了,解決起來也容易。李洽如今就意識到了自家老爺子麵臨的情況,他也勸過幾句,畢竟,自己在寧州那邊,隨隨便便每年光是靠著生意上的抽成,都有十萬貫以上的收入,何必什麼事情都沾手呢?

可惜的是,李義府並不願意聽從李洽的話,事實上,大唐的官員很少有人是因為貪腐入罪的,多半是其他罪名,另外就是,做老子的如今還在位置上呢,就靠著兒子來過日子,還不是長子,難免要叫李義府覺得不舒服,何況,他一向收錢辦事,童叟無欺,這種事情也不是說收手就能收手的。

李洽拿自個老爹也是沒辦法,為了給他們家留一條後路,李洽在李悅這裡愈發上心起來。如今見到李悅跟那些蜀商居然還那般和顏悅色,李洽難免覺得有些不解,畢竟,這些人再有錢,也不過就是商戶而已,又不像是武士彠,占據了好時機,早早投資了高祖皇帝,給自家爭得了一份轉機。如今又不是什麼亂世,這些商人再想要靠著錢財獲取一定的政治地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此,他們其實就是肥羊韭菜,哪裡配讓李悅跟他們直接交流。

李悅畢竟不是這個時代的人,他對於商人其實沒有什麼鄙視之情,在華夏的曆史上,商人是扮演過非常重要的角色的。管仲當年就利用商人發起過貿易戰,呂不韋更是以商人的身份投資了一個國家,而到了漢朝的時候,雖說商人一直以來被壓製,但是,桑弘羊同樣以商人的身份,成為了三公之一,並且一度主導了西漢的經濟政策。三國那會兒,劉備起家的時候就接受過商人的資助,糜家作為天下有數的豪商,更是破家追隨,要不是糜夫人死了,糜家沒了未來,最後才選擇了背叛。除此之外,甄家當時同樣也是首屈一指的豪商,甄宓能先嫁袁家,再嫁給曹丕,一方麵是她的美貌還有術士所說的命格,另一方麵,也是因為甄家多年積累下來的財富。打仗這種事情,固然需要人才,更需要的是錢財。

一直到亂世來臨,商人們的好日子才算是到了頭,那些入關的胡人可不管你是誰,有多少錢,他們最初進來,抱著的可不是要占據中原這個花花世界而來的,純粹為的就是撈一筆就走,因此,那些商人多年積累的財富直接化為烏有,等到天下南北分裂,戰亂時期,商人們同樣是朝不保夕,一直到大隋一統天下,他們的好日子才算是來了。而等到幾百年之後,晉商為了賺錢,不斷資敵,最後他們雖說是變成了所謂的皇商,但是其實他們的處境比起大明的時候,還是差了許多的。大明那會兒,他們通過扶持代理人,一直以來在朝堂上保持著很大的影響力,但是等到後金入關之後,所謂的皇商就真的變成韭菜了,不僅沒了從前的稅收上的優惠,總之朝廷一缺錢,就會想到他們,讓他們掏錢,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生出過悔意。

李悅上輩子雖說學的是工科,但是從小到大,思政這類的課程也從來沒停過,上學那會兒覺得這玩意沒什麼用處,等到後來才發現,這些就是標準的屠龍術,全世界大概也隻有種花家才會從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階段都放在教材上。資本論更是將資本家,或者說是商人們的心思剖析得淋漓儘致,隻要能掙錢,哪怕是賣能絞死自己的絞索呢,他們都是不會在乎的。

如今的商人其實也是差不多的德性,隻要利益足夠,即便是被發現了會被抄家滅族,他們也是會鋌而走險的,你要是真的純粹拿他們當韭菜,當傻瓜,那麼,也彆怪他們把你當傻瓜。李洽覺得憑借著李悅和新城公主的身份,能輕輕鬆鬆拿捏住這些蜀商,但是,李悅不過是稍微打探了一下這些商人的身家和從事的行當,就知道這些都不是什麼簡單的人物,他們能夠調動的人力物力,估計比蜀地官府都要強,當年益州那邊獠人造反,背後也少不得這些商人的身影,雖說後來朝廷秋後算賬,殺了不少,但是絕對有漏網之魚。很多時候,那些山裡的土人,根本信不過官府,反而相信那些商人。畢竟,官府從來瞧不起所謂的蠻夷,在他們眼裡,這些都是不穩定因素。官府需要的是這些土人山民都老老實實出山,造籍落戶,給朝廷增加稅收,但是,這些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深山裡頭,他們有自個的生活習俗,有自個的信仰,最重要的是,各個部族的首腦的想法。在山裡,他們就是土大王,出了山,他們這些部族首領算什麼呢?所以,他們寧可在山裡過那種算不得非常富裕的生活,也是不樂意下山的。何況,這些部族的首領日子並不難過。部族首領一般都是世代傳承的,他們屬於部族的金字塔頂端,或者跟他們處在同一個階層的還有巫師祭祀之類的,在與外界的交易中,他們自然能夠占據最好的東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為什麼要下山投靠朝廷呢?

至於造反什麼的,對他們來說其實也是家常便飯,贏了,在山下劫掠一下,就能獲取大量的財富,輸了往山裡一躲,朝廷總不能放火燒山逼他們出來,隻要不是在平地上被圍住,以他們對山林的熟悉,他們很容易就能跑掉,躲個一陣子,事情也就過去了。

所以,李悅並不敢輕視這些商人的能量,他們真要是故意跟朝廷作對,隻需要掏錢讓那些部族到處搗亂,那麼,朝廷就得耗費不小的代價,當然,這其實是兩敗俱傷的結果,因為一旦亂起來,朝廷肯定要封鎖各處的通道,他們的生意也就做不下去了。

李悅隨口跟李洽一說,李洽就有些目瞪口呆,他聽說過官商勾結,聽說過養寇自重,但是商人跟那些土人有這麼深的勾結,李洽還真的是難以想象。李洽想得還少著呢,不僅是這些土人,甚至跟周邊的那些國家,這些商人的影響力也是非常大的。就像是李洽,他負責跟塞外那些部族的交易,他如今就屬於到了塞外之後,完全可以刷臉吃飯的人,以他的身份,就算是到了突厥王庭,大家也得對他客客氣氣的。實際上,不過是兩年的時間,草原那邊對於中原的經濟依賴就已經很深了。像是現在,各個部族養羊的比例就比以前高了很多,大家一門心思伺候著這些羊,無論是羊毛,還是羊皮羊肉,都能賣出價錢,甚至,羊奶做的奶酪,大唐這邊也是願意收購的。

不用打仗就能賺錢,大家還是很樂意的,突厥各個部族本身就不是一條心,王庭對於下麵的中小部族一直是剝削居多,到了打仗的時候,這些中小部族也多半要做炮灰。如今已經有部族開始琢磨著要內遷了,畢竟,比起匈奴王庭,其實還是大唐更值得信任一些。在這樣的情況下,寧州這邊出來的官員在塞外各個部族那邊都頗有麵子,像是李悅身邊的人,更是被爭相討好的對象。

李悅對於突厥那邊的情況下其實並不是很上心,比起讓突厥內遷,對於李悅來說,更符合他或者說是大唐利益的還是直接移民實邊,漠北也就算了,漠南的環境其實並不差,突厥人能夠放牧,漢人其實也能搞養殖。不過這種國家戰略上的事情,李悅不好插嘴,皇族的身份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桎梏,普通的官員能夠說的話,他未必能說,他說出來難免會有彆有居心的嫌疑。因此,李悅能做的無非就是因勢利導,以利誘之。

像是如今,安西都護府那邊,大多數土地都種上了棉花,去年的棉花甚至都沒多少能夠運到長安,就被內部消化掉了。安西都護府那邊是真的特彆需要保暖的東西,這裡的冬天非常漫長,上層倒是不缺各種保暖的東西,但是,對於中下層來說就很苦逼了,可以說,冬天對於他們來說是最難過的季節,一個不小心,凍死在軍營裡都是有的。

因此,棉花種出來之後,即便是程知節,也沒能從安西都護府那邊將那些棉花要過來,為了防止這些棉花落到其他人手裡,安西都護府那邊硬是從李悅這邊弄走了去棉籽和軋棉的機器,然後就在都護府那邊將棉花處理掉了,找人縫成了棉衣和棉被,下發了下去。

而遼東那邊,在知道這事之後,隔空就跟安西都護府打起了嘴仗,後來進京述職,幾個原本關係還算是不錯的將軍差點沒在朝堂上打成一團。因此,今年的時候,安西都護府就大量種植了棉花,因為人手不足,一方麵開展軍屯,另一方麵,幾個將領也將自家的佃戶部曲給弄了過去。這些將領其實手裡有不少當年在戰場上受了傷的部下,朝廷的撫恤其實是有限的,一般就是一次性的,對於他們將來的生活並沒有太多的保障。而將門自有他們的規則,為了保證子孫將來上戰場的時候能有靠譜的親兵或者說是部下,秦漢的時候,那些將領依賴的是鄉黨,同鄉關係天然值得信賴,而如今呢,就是家丁和佃戶。像是原本身邊的老兵,他們退伍之後,繼續給原本的主將做佃戶,做家丁,他們的子孫從小就能接受相應的訓練,大一點就會跟著家裡的少主。但是能夠被選在少主身邊的,終究是少數,其他的那些,也就隻能是給主家做佃戶仆從。如今,這些人就被送到了西域這邊,伴隨著的還有大量的移民,開始在西域開墾土地,種植棉花。

一開始李悅說是要吸引移民到安西的時候,很多人還不相信,結果如今那些世家都坐不住了,比起中原過度開墾的土地,西域那邊的土地更多,收益更高。北方的土地如今已經出現了退化的苗頭,加上水土流失造成的氣候問題,北方旱災頻發,即便是這些世家也開始麵臨旱災帶來的後果,彆的不說,他們隱匿的那些人口就是個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隱匿的土地未必能養得起那麼多人口了!如今發現了西域那邊的前景,這些世家自然是敏銳地嗅到了利益的氣息,因此,他們搭上了朝中那些將領的關係,開始有組織地將一些佃戶和部曲運往西域。

這些將領之所以同意這樣的交易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他們倒是想要自己吞下這些好處,問題是,他們這些新興的勢力手裡頭是真沒這麼多的人口資源。尤其,他們本身是帶兵的,很多事就比較敏感,你收攏一些傷殘的老兵還有原本的親兵自然問題不大,但是若是數量多了,那麼,誰都得用懷疑的眼光看著你,你這就是私蓄私兵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就算是有心先占據地盤,也有些無力,最後,隻得是咬牙收了那些世家的錢作為保護費,然後幫著他們遷移了一大批人口過來。這個時候,大家就知道世家憑什麼能夠傳承至今,還能跟皇家扳手腕了!數萬的移民,他們一路上負責了這些移民的口糧,光是動用的大車就上千輛,最重要的是,壓根沒有引發什麼騷亂,中間也沒有多少移民折損,因為遷移的大多數都是青壯,幾乎沒有老弱,要不是這些世家在當地有著很強的影響力,這些移民明麵上也不在大唐的戶籍上,光是一下子少掉這麼多人口,地方官員就要直接跳腳了。

這還隻是個開始,不到西域不知道地方有多廣闊,北方中原開拓了這麼多年,幾乎能被開墾的土地都已經被開墾了,這些世家就算是拚命兼並土地,土地的數量也是有數的。而西域那邊呢,多年的戰亂導致了那裡地廣人稀,有的地方騎馬跑幾天都看不見一戶人家。當年侯君集攻打高昌,幾乎將高昌的上層殺得乾乾淨淨,底層的高昌百姓也有許多被殺,加上安西都護府的存在,原本附近的西域百姓也遷移走了大半,留下來的多半也直接內遷了。這裡的土地簡直是一眼望不到頭,這對於那些素來以耕讀為本的世家來說,簡直是止不住的誘惑,隻恨遷移過來的人不夠多,那麼多的土地隻能荒著,隻是之前遷移了那麼多人過來,對於這些世家來說,已經是極限了,再多一些,倒不是找不到這麼多人,而是路上的消耗支撐不住。好在如今寧州的軌道鋪好了,等到下一年,估計就有大量的移民會通過軌道前往西域了。

李悅對此樂見其成,中原人口密度下降之後,恢複起來其實並不慢,這年頭又沒什麼避孕措施,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睡得早,也沒什麼娛樂活動,最簡單的娛樂就是造人,以前隻恨土地不夠多,家裡孩子多了養不起,如果有足夠的土地,還有其他養活孩子的渠道,不生白不生!甚至都不用官府鼓勵生育,那些世家豪強為了能有足夠的人口遷移出去搶地盤,他們也會鼓勵佃戶乃至鄉裡生育的。多出來的人口儘可以向外遷移,如此這般,中原也能一直保持相應的人口密度,不至於因為人口爆炸,糧食產量卻跟不上,導致戰亂。西域那邊應該能消化不少人口,以後還可以往漠南,往遼東,往嶺南,甚至是往瓊州,往夷州,與其在中原那麼點地方不斷重複悲劇,不如對外開拓。

其他人也沒意識到李悅的做法問題,大家都覺得這些事情發生得很自然,實際上,已經有一些在世家之中處於邊緣地位的旁支子弟開始前往安西之地,等到他們意識到種植棉花的厚利,那麼,他們自然會想辦法進一步擴大產值,也就是說,他們需要更多的土地,中原不行,那麼就繼續往西。而李悅付出的無非就是棉花的處理方法,棉花經過處理之後,即便是普通的紡織機也能紡出棉布來,無非就是質量問題而已。到了那個時候,李悅就可以開放一部分新的紡織技術,讓他們能從棉紡和毛紡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到了那個時候,原本那些大多數時候處在保守陣營的世家,就會成為對外開拓的急先鋒,到時候,就算是朝廷不願意打,他們也會逼著朝廷打。以前他們覺得除了中原之外,其他地方都是蠻荒之地,現在發現中原反而變成了雞肋,而塞外卻是沃土,他們不發瘋才怪呢!

就像是當年征討高句麗,如果楊廣拿出高句麗有金礦或者是其他什麼近在眼前的利益,即便是那些世家知道楊廣的本意是為了削弱自己,他們也會硬著頭皮往上衝。事實上,高句麗的確是個好地方,那裡雖說處在苦寒之地,但是那裡的寶石資源其實非常豐富,另外就是,那裡是寒流和暖流的交彙之處,漁業資源也很豐富。就算是每年隻能種植一季糧食,也能養活大量的人口。若是當年楊廣說,可以將有功者分封在遼東半島那邊,起碼不會因為各種原因導致三次征討高句麗都失敗。

對於塞外如此,對於益州那邊,李悅也是差不多的心思。李悅盯著的其實不是益州,而是天竺。之前王玄策將天竺吊打了一番,結果回來之後,也就是封了個朝散大夫。也就是說,大家覺得天竺那點地方,就算是王玄策一人滅了一國,隻值一個朝散大夫。但是李悅卻是知道天竺那邊的,那裡才是正經的黃金之國,物產豐富,人口眾多,不管是作為原材料出產地,還是作為產品銷售市場,都是一個好地方。所以,他巴不得益州那邊能修建一條前往天竺的道路,等大家意識到,這個佛教起源的地方是多麼富庶,那裡又是多麼孱弱,接下來的事情就會變得順理成章起來。

李悅想象中的藍圖很美好,但是事情還是得一步一步來。李悅代表的利益實在是太龐大,許多人都眼紅不已,如今那些世家算是學乖了,但是總有一些自以為聰明的人想要從李悅身上攫取利益。在封印之前,朝堂上彈劾李悅的聲音又出現了。

作者有話要說:  在路上耗的時間太長,今天有點晚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