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孫家人聞言送了一口氣。
“謝謝大夫,太感謝了。”
“不過,”大家的心又提上來了,“俗話說的好:急則治標,緩則治本。這風寒好治,現在孩子最大的問題是先天不足,若不早進行調理,有礙壽數,子嗣艱難。”
言娘急了,連忙追問:“大夫,要怎麼調理?調理多長時間?需要花費多少?”
大夫擼了一下胡子:“孩子幼兒時期生長旺盛,尤其是頭一年,正常情況下一年得長個七寸多。”
言娘默默在心裡換算,一寸是3.33厘米。7寸多也就是23多厘米,和現代的兒科身高發育要求差不多。
“要想完全調理好,差不多得三年,第一年很關鍵,尤其是前半年。調理好了,不僅不影響壽命,生育也如常人。”
聽到這話,有救就好,言娘扯了一下嘴角沒笑出來,等大夫後麵的重點。
“不過,”大夫這時候有時間打量了一下孫家這間屋子,憐憫道:“花費不菲啊。其他藥還罷了,主要是孩子腎精薄弱,脾腎兩虛,肺臟發育不全。需要用到人參,然而孩子體弱,人參不能大量用,這需要用太子參大補元氣氣陰雙補。”
老百姓都知道人參的貴重,一時間滿屋寂靜。
“那一副藥大致多少錢?”言娘迫不及待的問道。
“一兩多銀一副,一歲後藥錢會便宜多了。”大夫說到。
言娘也說不出話來,銀子的購買力可不容小覷。
風調雨順的年景,孫家這麼多壯勞力,田地收入,家養的兩頭肥豬,加上農閒時打零工,一家人一年才勉強10兩。
“先把治風寒的5服藥開了吧。大郎跟大夫去醫館拿藥。”大伯出聲打破寂靜。
大夫又留了幾枚降溫的藥丸,囑咐大人最少隔3個時辰才能再喂一次,這個藥是緊急降溫的,不能多吃。
言娘看到孫母給大哥塞銀子,偷偷問母親5付藥多少錢。
孫母說3兩。其中2兩是藥錢,1兩是大夫的出診費。
好貴!
孫母讓言娘休息,她還在坐月子,已經熬了大半夜。然後自己帶著三娃去了東邊臥室。
言娘躺在床上,睡不著,要怎麼掙錢?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窮人都生不起病啊。現代還有醫保報銷一部分呢。
古代,嗬嗬!
孫家的全部家當都不夠一年的藥錢。
自己也不可能逼孫家傾全家之力給孩子治病。
孫家也不可能這樣做。
自己可是答應要養大三個孩子的,啊啊啊可是好難啊。
言娘想抓頭發。
手才碰到頭發就停下來了,以前知道產後會掉頭發,但不知道會掉這麼多,一抓一把,感覺好像小動物皮毛換季。
怎麼掙到錢啊?
玻璃水泥,自己雖然是理科生,但大學畢業都幾年了,化學知識都還給老師了,一時還想不起來具體辦法。
言娘絞儘腦汁兒的想方法。
那吃食?蛋糕?沒奶;小龍蝦,這個時代還沒從美洲大陸入侵到中國的吧;糖葫蘆豌豆黃倒是可以試一試。
不過小吃食兒,利潤微薄,啥時候能掙夠藥錢?
言娘絕望。
不過,也不能坐以待斃,言娘準備明天先試一試能不能整出豌豆黃,記得這個做法好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