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是不是也是這樣,石頭焚燒後碾成粉末狀,加水和泥晾乾後就是水泥路?
至於石灰,言娘想到自己小時候被媽媽逼著背誦過的古詩三百首,好像明代於謙的《石灰吟》吧: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個時候已經有了石灰了。
在言娘一路沉思中到家了,丫鬟們才低聲提醒,該下車了。
言娘直接來到書房,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等林如海回來交給他,至於具體的實驗就讓他操心去。
“祖母,我回來了!”小惠南歡快的聲音從外麵傳來。
言娘也寫完了,就走出去關心小孫女了。
後來,林老爺新修的路上麵加了一層水泥,車行駛在上麵更平穩了。
康熙53年,在正六品職位上,任內閣侍讀的阿壽,尋思外放。
和父親寫信溝通。
京城現在太亂了,你方唱罷我登場,阿壽不想被掃台風尾。
林老爺也一直擔心兒子,當然同意了。
雖然兒子是駙馬,無性命之憂,但有時候心理上的煎熬,也是很損耗身體的。
收到父親的回信後,阿鬆向皇帝透露想下基層鍛煉自己的意願。
正好鬆江府的知州丁憂,阿鬆官升一級,從五品,被皇帝任命為鬆江府知州。
這升官速度,可比他父親當年快多了。
阿壽沒帶敦恪公主一同赴任。
兩個兒子還小,等他到鬆江府,安排好一切,孩子大些了,敦恪再過去。
買不儘的鬆江布,收不儘的魏塘紗。
鬆江地區的紡織業發達,始於人稱布業始祖的黃道婆。
宋末元初的時候,流落到今海南島的黃道婆,跟當地黎族人虛心學習棉紡織技術,並能融合黎漢兩族紡織技術的長處。
後來返回家鄉,不僅把自己的紡織技術傳授給故鄉人民,還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革新出一整套擀、彈、紡、織的工具,特彆是她製作的三錠腳踏紡紗車,大大提高紡紗效率,極大的推動了鬆江地區棉紡織業的發展。
她創製的三錠腳踏紡紗車沿用至今。
真的是因一人,興旺一個地區!
而鬆江布久洗後後依然色澤豔麗。
隨著布市的興起,上海迅速發展,從事運輸的沙船停靠在黃浦江沿岸,帆檣如林。
一句話,鬆江府知州是個肥缺。
上海有優良的港口,位於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黃浦江入海彙合處。
南鄰杭州灣,西接江浙兩省,地理位置優越。
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所有從長江流域出海的船隻都要經過此地,簡直可是把控半個江南的海運。
上海,這個後世被稱作東方巴黎的地方,還原沒有那麼繁華。
阿壽的目的是把上海縣打造成貨物集散地,南來北往的中轉站。
要想富,先修路。
阿壽吸取爹爹治理地方的經驗。
提出整修黃浦江沿岸的道路,拓寬上海縣到蘇州、杭州的道路。
政府出錢,征召人丁,建立磚窯等。
你靠山硬,你說了算!
不說其他,皇帝的閨女就在你後院坐著呢。
所以,阿壽一提出自己的建議,上官就同意了。
等規劃好設計圖,修路就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先拓寬,後鋪磚,然後上水泥。
阿鬆許諾治下的百姓,多出人丁參與修路,官府給予積分,之後憑積分能抵銀錢購買商鋪、庫房等。
並讓人宣傳,老林老爺在肇慶、廣東等地的政策實施情況。
都說生子類父,夫子一脈相承,都是給老百姓辦實事的好父母官。
於是當地老很多百姓,願意從織布掙錢中抽出人手,參與修路。
小林大人新官上任頭一年,上海通往蘇州、杭州的水泥路被沿岸的百姓修好了。
黃浦江沿岸的水泥路也鋪成了。
然後讓這些工人,推倒低矮雜亂的房子。
按規劃圖,拓寬街道,修建兩層樓房商鋪,一座接一座,二層商鋪的走廊是連在一起的。
每隔不遠,路兩邊的商鋪就有天橋相連,天橋左右都有樓梯上下。
還畫出特定區域,建立庫房區。
以便之後港口行商使用。
修建好後,拆遷用地該賠償的賠償。
第二年,大量的商鋪修建好,除了賠償給原拆遷用戶的房子,還剩餘不少。
商鋪價格不低,阿壽可是要靠這些商鋪先回一波本兒呢。
當地人再觀望,雖然手裡的積分能低價購房,但積分也能換成銀錢。
這時候,收到阿壽信件的親朋好友都陸續派人過來了。
京城的十六阿哥福晉派管事過來來,一下子就購買6套二層小樓商鋪,4個庫房。
裕親王福晉派管事購買8套二層小樓商鋪,還有2個庫房。
這真是為了支持兄弟事業,不惜嫁妝裡的壓箱底兒。
再一次讓人見識到林佳嫁閨女的豪氣。
言娘加上林老爺,太大手筆不太惹人注目,也就購買了8個二層小樓。
雖然說大娃三兄弟成家後,自己就儘夠責任了,但購置明顯能收益的產業時,言娘還是忍不住把三兄弟考慮進去。
十五公主肯定要支持自家駙馬的工作,豪氣出手購入10個二層小樓商鋪,5個鋪子。
哥哥被關禁閉了,手裡肯定不寬鬆,於是給姐姐寫信了。
暗暗決定自己的鋪子給哥哥幾個。
轉頭就送了4個房契給十三皇子府。
十三皇子十動然拒。
妹妹想著自己是好事兒,但自己一個哥哥怎麼能占妹妹的便宜。
稍後又拒絕了大妹妹的房契。
十三公主嫁去蒙古,手裡的錢財隻會更多。
直接給她送過來10萬兩銀票。十五公主轉手就給姐姐購買了8個二層小樓商鋪,2個庫房。
連四阿哥、九阿哥都派人購買了商鋪。
一個是自己最親的弟弟的妹夫,也是自己妹夫。
一個是跟著林家後麵做生意,嘗到了甜頭。
姑蘇林家族人離的近,之前就購買了2個二層小樓。
現在看到伯爵府的人如此豪氣的大手筆,肯定不會賠本的,於是又出錢購買了兩個商鋪。
還有公主身邊的親衛,公主親衛都是滿蒙貴族兒郎鍍金的好職位,好多都是不太受寵的次子、小家族子弟。畢竟,受寵的、大家族的都往皇阿哥、皇孫身邊擠了。
他們因為是自己人,有優惠,好多有眼光的見機早,借錢也要多購買商鋪。
不久後,商鋪價格暴漲,不管是自己派人做買賣還是出租,都是一把不菲的收入,甚至因此實現了經濟自由,很是自得。
見到這麼多達官貴人購買商鋪,觀望的人一哄而上。
因為整個二層小樓商鋪太貴,好多人家買不起。
請示過官府,阿鬆同意分開出售。
集全家之力,購買一個鋪麵。
隨之而來的是各路商隊,開始搶購。
阿壽無師自通的,推出限時間開通預購政策。
建築隊加班加點的趕工。
後來,因為猶豫沒搶到的人扼腕歎息。
這商鋪,真的實現了一鋪養三代的功能。
淞滬地區的另一個弊端,是特產物種單一。
阿鬆翻閱淞滬地區相關的書籍,發現“鬆江蘇州一帶,種稻之田不能十一(不足十分之一),其民托命於木棉(棉花)”。
“而江(江西)、廣(湖北)、安徽隻客米來售著,歲不下數百萬石”。
鬆江布支撐鬆江府的半壁江山。
阿壽先推進鬆江布出口,這項活動不是很理想。
人家西洋人有自己的布料,南洋人口絕大部分是大陸過去的,織布是老百姓的特長。
隻有南洋富貴人家喜歡,但出貨量不多。
直到後來阿鬆跟著媳婦兒回到西洋,穿著鬆江布製成的裙子參加舞會,大出風頭,從而讓鬆江布一舉成為引領風尚的奢侈品。
西洋商人大量購買鬆江布,才讓鬆江布出口順暢起來。
這個地區水係發達,完全可以推進桑基魚塘發展。
言娘後來收到兒子兒媳送來的鬆江布,又聽了鬆江紡織業的曆史。
幽幽的問林老爺:“三錠腳踏紡紗車,瓊州島的黎族人有嗎?”
林老爺啞然。
瓊州島歸屬於廣東省,是林老爺的轄區範圍。
林老爺當即寫信,讓兒子送幾架三錠腳踏紡紗車及其圖紙過來,還有能熟練操作的女工。
召集各地木工,學習製作三錠腳踏紡紗車。
召集各地紡織女工代表,跟著鬆江來的女工學習新式紡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