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好聽,養女好命。”曾文芳想起上一世人們的感慨,對比華嬸子的遭遇,覺得特彆有道理。
女兒雖然嫁出去了,嫁得近的,隔三岔五就會回娘家一趟,幫忙乾點活、與母親說說體已話。嫁得遠些的,也會隔幾個月回一趟娘家。
嗯,那首《回娘家》的歌曲怎麼唱來著?“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身上還背著一個胖娃娃呀,咦喲咦得喂。”
曾文芳想起這首詼諧搞笑的歌曲,忍俊不禁。這可是這個時代農村小媳婦回娘家的真實寫照。
每到大年初二,按規矩,出嫁閨女就要回娘家(客家人稱為“探外家”),閨女挑著年禮來,而做母親的則忙著拿年禮(一般會有豬肉和炸油果)到叔伯家分發。
“這是我家阿(某)的禮物。”
“哦,阿(某)回娘家了?生下胖小子了吧?”
“可不是嗎!孩子都五六個月了,可淘氣了。”
“等一會回羅格的時候,我瞧瞧去。”
青山鎮的人把回禮稱為“回羅格”。嫁出去的閨女回娘家,父母家送的禮是豬肉、雞、炸油果等物,而嫡親叔伯一般也會有一塊豬肉加一些炸油果。回禮會有雞蛋,炒米(就是年糕)。給堂叔伯就隻送些炸油果,堂叔伯給的回禮一般就隻有炒米了。
“好啊,好啊,過來喝杯茶,我家姑爺也來了呢。”
做母親的臉上洋溢著喜氣,心裡也甜滋滋的。
而家裡沒有女兒的,大年初二日子就不好過了,兒子兒媳帶著孩子回娘家了。家裡就剰下兩位老人,你看我,我看你的,說不出的淒涼滋味。
曾文芳想,古人創造漢字那叫一個絕:一個“女”,一個“子”,才合成一個“好”。少了哪個,都是缺憾,都不完美。
曾文芳抬頭看著悶悶不樂的華嬸子,心頭湧上一絲同情。
上一世的華嬸子,與大兒媳婦經常吵,弄得曾文亮對她這個母親也不太耐煩。後來媳婦又生下一個閨女,曾文亮乾脆帶著妻兒去了打工的地方。
曾文亮夫妻租了一間水果鋪子,隔開一半住人,一家人吃住都在鋪子裡。平時,曾文亮上工,媳婦就要邊帶小孩一邊賣水果。
彆看這媳婦不會種田,做生意卻是一把好手。夫妻倆在荔園市紮穩了腳跟,一年也難得回一次青山鎮。隻在春節前,寄回一點錢物,算是孝敬老人。
曾文勝考上了師院,成為了一位中學教師,娶了一位同行。媳婦也嫌棄婆婆這潑辣性子,不肯把自己的獨生子交給她帶。
等曾文權結婚生子時,華嬸子的身體就不太好了,想帶孫子,卻已力不從心。
辛苦一輩子,孫子孫女也有好幾個,華嬸子卻連帶孫子的願望都實現不了。
唉,說起來,也是一把辛酸淚。可是,華嬸子再怎麼淒涼,還能與上一世自己的母親比麼?
曾文芳心裡黯然,但看著河邊這熱鬨的景象,聽著婦女們歡喜嘮嗑的話語,心裡又湧上一層喜悅。
上一世的這個大年三十,自己在做什麼呢?曾文芳清楚地記得,自己沒有來河邊洗衣服,而是與妹妹一起呆在房間裡,安慰賭氣的妹妹。
這一世,已經不一樣了。
“今天是個好日子!”曾文芳想,“以後都是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