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很激動,好像已經能看到屋子裡蹦蹦跳跳的天才小包子了。
汪依桐與陳誌越相視一笑,也心生向往起來。
有個六十多歲的老者雙眼放光地道:“我早說阿桐眼光好,她幫誌光挑的那媳婦多漂亮啊!給自家兒子挑,肯定更上心了。”
另一名四十多歲的中年漢子一拍大腿,激動地道:“對啊,聽說誌光媳婦還是桐嫂子在省城人民醫院學習的時候,看中的呢。那媳婦長得漂亮,就是瘦弱了點。”
阿美嫂子插話道:“人家那叫苗條,不叫瘦弱。”
“十大九不輸,胖點好。”
“人家又不用乾農活,所以苗條漂亮才好。”
“阿乾媳婦雖然也不胖,不過,養養就好了。阿桐了,你在家多做些好吃的菜給她吃,養胖了,就能給你與阿越生個大胖孫子了。”
大家說了一會“胖”與“苗條”話題,又繞回了“大胖孫子”的事。
汪依桐含笑道:“我們不急,明年,文芳一家人會遷到京都生活。肯定得過段時間才準備生孩子。”
有個年輕些的漢子問:“你不是說文芳在市政府上班嗎?那去京都還上班嗎?”
汪依桐笑道:“上啊,當然會上班。阿乾說文芳會寫文章,以前在報社工作過,所以,可以去報社上班。文芳說,以後,政府會招聘一批乾部,她也可以考,考上了,一樣可以在政府部門上班。這些都不用擔心,這個年代,隻要有能力,就餓不著。”
她沒告訴大家,文芳在京都的工作,還有更多的選擇。沈家把沈園無償捐給了國家,難道還不能安排區區幾個小孩的工作?再說,文芳姐弟三人都是有本事的,肯定能勝任工作。
那位六十多歲的老伯感歎道:“嗯,是啊,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連我們這些偏僻山村的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了,何況京都百姓呢?大家的生活都好囉,不會再過苦日子囉。”
“是啊,以前,做生意還說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要割資本主義尾巴呢。阿光辭職那會兒,大家都覺得不合適,哪有丟掉鐵飯碗去做生意的道理啊!那時候,阿越夫妻不知道因為阿光受了多少氣,誰知道,如今,阿光成了村裡最有出息的人了呢?現在政策好啊!”
“是啊,現在啊,隻要你有本事,無論是白貓還是黑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你看,這街上什麼都有得賣,人家說這叫什麼經濟?”
陳誌越樂嗬嗬地道:“明叔,以前叫計劃經濟,如今就叫市場經濟。以前,是以國家指令性的計劃來配置資源,如今,是維護私人做生意,鼓勵自由競爭,百姓需要什麼,市場上就有什麼賣。”
“嗯嗯,阿越說的這些高深知識我聽不懂,不過,我覺得現在這樣好啊!我家兒子賣豬肉,覺得肉丸子好賣,就跟他媳婦商量,每天都做幾十斤肉丸子來賣。
後來,我家老太婆覺得既然兒子在那裡擺攤,不如再做一鍋豆腐去賣。結果,她也像模像樣地做起生意來了。一家就能做幾樣生意,這日子能不好過嗎?”
汪依桐點頭:“其實,我們村離市區不遠,如果大家能多種些青菜,有幾個年輕人專門收起來,到市區賣,應該也能掙些錢。”
“呃,我覺得桐嫂子提的建議可行,明天我就找村裡人商量一下。趁著春耕前,看看能不能種些菜去市賣。”
“當然可以啦,市區的青菜越來越貴,市場需要更多的菜農。我家兒媳婦說,山上也可以種果樹,像梨子、桃子等,一樣可以賣錢。”
“啊,這還是阿媳婦說的嗎?”
“是啊,跟她閒聊時說起的,她說,百姓要致富,方法多種多樣。比如說,如今有一種放平菇、草菇之類的技術,如果大家學會了,可以利用家裡的舊房子做。打理得好,每天都可以有收入。”
“這麼好啊,那待會兒我問問阿乾媳婦,我家裡舊房子多,看這門技術上哪兒學,我去學。”
“說起種果樹,我覺得也可行。大家看,我們村裡後麵有一大片的荒山,如果利用起來,也是一條致富之路。”
“阿乾媳婦真聰明,不愧是在市政府上班的國家乾部,想的都是為百姓謀福利的事情。”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圍繞“發家致富”一事說起來。曾文芳兩人自然不知,她家婆婆又為她作了宣傳,如今在大家眼裡,她不但是個好兒媳婦,還是一名國家的好乾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