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會治水,作為擁有氐族血脈的匈奴人,劉乂在農事上也很有天賦和見解。
劉乂的性格更多是像母親和舅舅,像擅於耕作和忍耐的氐族人,他性情溫和,又從小得寵,父親曾經受過漢化教育,又對漢文化很推崇,劉乂作為幼子,從小便受此熏陶。
他也從小讀漢文,學習各種漢文化。
他從沒想過自己會當,能當匈奴的首領,他給自己的定位一直就是兄長的輔助,他打仗騎射都遠比不上幾位兄長,他知道在匈奴治下,匈奴和漢人的關係很緊張。
他能看到,匈奴圈占土地,使良田長滿草,在良田上放牧是不對的,也知道,漢國要想長久,必須得與漢人和睦相處,最好漢化。
而要漢化,首要便是讓匈奴人學會不在良田上放牧,還要懂得耕種。
所以他和他舅舅學習怎麼耕種土地,也和教授他的漢人老師們學過水政。
憑著這些知識,劉乂順利的進入水部,從一個被俘獲的匈奴首領成為水部員外郎。
而他的任命似乎是一個信號,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便陸續有已經任命的匈奴、氐族和羯族官員表現優異被提拔。
本來有匈奴人覺得劉乂隻當了一個水部員外郎丟臉,這下不說話了,默認了劉乂留在洛陽。
趙含章也願意幫助劉乂提高聲望,讓他掌控匈奴部落。
劉乂品格高尚,的確是匈奴部落實際掌權者的不二人選,有他在,匈奴漢化的進程也會順利和快速一些。
不過,這種事急不得,細水長流,這種事她懂得的。
趙含章讓劉乂以水部員外郎的身份回去,帶領匈奴人清理平陽郡一帶的黃河淤泥。
這一次治水,趙含章大量使用了軍隊士兵,除了征役外,她還從國庫中撥了一筆銀子,專門給他們招工用的。
工錢,役丁和士兵們的糧草,修築河堤,清淤使用的材料等,隻黃河治理一項就撥去了三萬石糧食和五百萬錢,剛剛收上來的賦稅到國庫裡短暫的停留了一下就被支出了。
這些錢都交到了傅庭涵手上,作為尚書令,他親臨黃河主持治河,目前人就住在黃河邊上。
趙含章對此很看重,生怕底下有官員糊弄他,因此還把剛回京的趙信給派了出去,讓他和範穎各帶一部分禦史去巡視河道。
“這一次巡視,除了保證撥下去的錢要用在刀刃下,保證治水將士、役丁們的利益外,你們還要做好治水普及工作,針對黃河兩岸的植草木換賦稅的方法,我便不在邸報上大肆宣傳了,但我要黃河兩岸的百姓都知道這件事,讓他們都加入到治理黃河中來。”
趙信和範穎應下,拿了手令後各自去禦史台選下屬。
晚安
(本章完)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