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二十歲的春天(1 / 2)

相比納蘭家兄弟的玲瓏心思, 八貝勒和小係統商討的問題就更加務實一些了,他們在頭疼眼下清朝的印刷技術。

首先是活字和雕版的選擇問題。

“難以置信,在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之後七百年, 清朝還在用雕版印刷!”小白熊一屁股坐在紫檀木書桌旁邊的地麵上,上半身在雕成鏤空雲朵的桌腿上蹭啊蹭的, 仿佛一攤沒有骨頭的爛泥。

八貝勒俯下身, 拍拍好像圓了一圈的熊腦袋。“不要偷懶, 繼續翻。你再不動動就站不起來了。”

小白熊堅持表示自己是什麼“科技造物”,不會變胖的。

八貝勒露出一個跟康熙爺相似的嘲笑表情。“嗬, 你從前都一連翻十個跟頭都不喘氣的,現在連滾一圈都滾不了了。”

小係統炸毛:“嗷嗷嗷嗷。”

“嗷也沒用。要麼跑圈,要麼夥食減半, 你自個兒挑吧。”

頭可斷血可流,美食不能走。尤其是漂亮小姐姐投喂的美食!係統委委屈屈地去抱宿主大腿, 表示自己選前者。

由於小係統抱大腿的動作,現在八貝勒不用俯下身就能摸到小白熊軟乎乎的頭毛了。“你將歐羅巴如今最好的‘古登堡印刷術’的資料再調出來讓我看看。”

小白熊維持著抱大腿的姿勢,但是一雙烏溜溜的眼睛已經變成了深藍色,虹膜底部似有文字快速流過。然而不到一秒鐘, 它的眼睛就又恢複成了溫暖的生物正常的樣子。

而八貝勒閉上眼睛,識海裡就能夠看到相關的資料。

古登堡印刷術就是一種活字印刷術,乍一眼看與畢昇在北宋時期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大同小異。都是將字母或者漢字的模型一個一個做好,就像一個個單字的小印章似的。等到要印書的時候,將這些小印章按照文章內容排列成一頁大小,用來印書。等到印完書之後,還能把這些活字打散,重新利用。

然與在東方大地上活字印刷舉步維艱的局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古登堡印刷術在歐洲一經問世, 就快速普及,降低了書籍的成本。

那如果活字印刷術這麼好用便宜,為什麼宮廷禦印的書冊還在使用雕版印刷呢?要知道,雕版的工序可不簡單,首先得有一個書法極佳的人來寫原版,要求字體均一,不能有差錯,然後將這份原稿反過來貼在上好的木板上,再由工匠小心刻除沒有字跡的部分,如此才成一塊雕版。費時費力不說,中間若是不小心出半點紕漏,這塊板就作廢了。

武英殿作為全國印刷術的集大成者,為了提高雕版的速度和精度,可謂是把細節玩出花來了。有工匠專門鑿行與行之間的間隙的,有工匠專門把“橫”畫鑿出形狀來的,有工匠專門負責“撇”,有工匠專門負責“勾”。就算是那個給書冊行之間雕細邊的人,都有一手徒手刻直線和直角的絕活。總之,從寫字的那個到最後雕刻的師傅,各個都是人才。

然即便如此,武英殿任職的包衣們冬天也是不需要炭火的。一年裡刻廢的板就夠他們過冬了。那可都是上好的硬木啊。

順便說,整塊好木頭雕出來的雕版,凝聚了工匠們的心血,可不僅僅是用來印書的,在文人之間還有收藏價值,比書價高多了。像是京中禮部尚書家裡收藏了一套南宋的雕版,聽說很是完好,刷上墨還能印嘞。

不過雕版珍貴,就不能隨便造作。像皇家大內的武英殿印書,每本書不過印上幾十套就頂天了。而那些僅僅印了幾十次的珍貴雕版就完成了自個兒的曆史使命,被收到了武英殿的後殿倉庫中,等待著將來某次意外大火將它們燒毀,或者百年後被蟲蛀腐蝕。就像它們的前輩們那樣。而若是運氣再好一點,就是在戰爭中流入貴族之家,被小心翼翼地作為傳家寶保存下來。

然而他們為文化傳播作出的貢獻,就隻有最初那幾十套罷了。

這是宮廷書局裡的雕版。若是外頭民間書局裡的雕版,則相對沒有那麼金貴。然而他們印刷的極限也差不多在一千次左右。木頭會磨損,吸墨之後會膨脹,印得多了會缺筆畫,這時就需要對雕版進行細致的修繕。

民間會雕刻書版的人多,會修雕版的就是鳳毛麟角了,非大書局沒有這樣的能人。而這樣的能人工錢高,一般也隻修古董雕版,或者孤版。

如爛大街的《四書》、《五經》,一般都是雕版壞了就刻新的。如此平均下來,八百本書就要均攤一套雕版的人工、材料和刻錯損耗,市場價就固定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再難有所下降。

既如此,為什麼不用活字呢?

第一個難關就是字庫。

想象一下吧,你要用活字一次印一篇五千字的文章。但你事先並不知道這篇文章裡有哪些字,為了保證這篇文章能順利地印出來,那你的字庫應該是這樣的:

你需要事先準備至少一千個“之”字的小印章,或者說小活字,因為“之”是文言文中的最高頻的字,與之相同的還有“者”、“乎”、“也”、“不”、“而”、“且”等等,每種來上五百個不過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