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 章(1 / 2)

劉隆對天文隻有那麼一點點感興趣,但天文和曆法相關啊。他感興趣的是能準確指導農業生產的曆法。

自古以來關於曆法的爭議有很多,最著名的當是楊光先與湯若望南懷仁之間的曆法之爭。

楊光先最著名的一句話“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可能很多人都聽過。

大漢連年水旱,劉隆絞儘腦汁想辦法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除了培育良種、改革農具、興修水利,指導農業生產的曆法也是他關注的重點。

張衡被劉隆問得汗流浹背,回去之後奮發圖強,終於有了一點收獲,提出關於日食形成的猜想。

一日下午放學,張衡講完課並沒有走,而是叫住劉隆,向他麵述關於日食成因的猜想。

張衡說:“月食是因為我們所處的大地擋住了照亮月亮的太陽光。下臣猜測,日食的形成是不是有什麼東西擋住了太陽的光芒。”

劉隆點頭,示意張衡繼續說下去,日食形成的原因確實是日月地處在同一直線上,月亮擋住太陽光,其背後的陰影落在地球上形成日食現象。②

張衡的臉上明顯流露出激動的神色,道:“下臣請聖上到外麵試驗一下。”

劉隆道了好,跟著張衡走到殿外。張衡請劉隆麵西東向站,告了一聲罪,他立在劉隆身前。

張衡突然張開雙臂,皂服袖子寬大,他的影子徹底將劉隆籠罩在內。

劉隆見狀,驀地明白張衡的意思,開心地笑出來,道:“我明白張師傅的意思了,細想起來確實有幾分道理。”

張衡開心地笑起來:“其實,這種情況很常見。現在正值寒冬臘月,走到太陽之下則陽光融融,若入宮殿陰影之中不僅光線昏暗而且氣溫驟降。”

“張師傅言之有理。”劉隆點點頭道:“若張師傅的猜想是真的,那張師傅能證實以及預測日食嗎?”

如果日食能夠預測,對於現在那些將君王失德與日食聯係起來的說法絕對是一個強有力的駁斥。

張衡聞言一震,低頭沉思起來。日食的假設讓他如獲至寶,迫不及待地與皇帝分享。現在,皇帝的要求讓他從欣喜回到現實。

證明假說正確的隻有實踐。

“啟稟聖上,應該能。”張衡想罷,眉宇間透著一股凝重。

他向皇帝解釋道:“大漢所用的曆法是陰陽合曆,‘陰’是指月相的朔望變化,約為一個月;‘陽’是指每個太陽回歸周期,約為一年。”③

“前人對這些都有研究,隻要弄清楚日月運行的規律,就能推測出日食。”

劉隆驚訝地睜大眼睛,心中讚道果然是科學家。於是,他大手一揮道:“張師傅儘管去觀察去研究,需要什麼器具找尚方局要就是。”

劉隆說完,詭異地頓了一下,轉頭問江平說:“朕還有多少份例?”這幾年一直在減份例,該不會現在囊中沒錢了吧。

江平溫和地笑笑:“聖上說笑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天下都是你的,何談什麼份例?”

劉隆懂了,皇帝的份例全靠自覺,喜好奢侈的隨便拿,提倡節儉的省者用。

張衡聽後,提醒了一句:“王者無私。”

劉隆輕咳一聲,走出張衡的陰影,抬頭對他說:“朕的意思是全力支持你研究。嗯……你也不要忘了農具和紡織工具的改進。”

張衡:“……遵命。”既要研究天文曆法,又要改進農具紡織器具,聖上真會給他找活呀。

劉隆衝張衡點頭,抬腳正要走,突然停住腳步,退回來,上下端詳張衡,說:“張師傅這一身本領,教我們這些人是埋沒你的才能,不如你擇一二聰明伶俐之人傳承你的衣缽。”

張衡愣了一下,怔怔地看向皇帝,皇帝笑吟吟地回看。

啊這……

皇帝現在還要他教導小徒弟。啊,皇帝能不能換個人薅,他覺得那個叫蔡倫的就不錯。

張衡回過神,思考半響,想起骨感的現實,忍不住苦笑道:“司馬遷曾言: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流俗之所輕也。④雖說的不是現在,但亦不遠。”

劉隆側耳傾聽,張衡繼續道:“下臣以辭賦聞名鄉野,被征為僚佐,又以經學與馬季長交遊,校書東觀。天文算數是下臣的愛好,誌趣所在,故能繼續堅持。“

“然而,學而優則仕,學子多通經學律法,以便入仕。天文算數需要天賦和努力,但它不能為學子入仕提供便利,即使有,也多是太史令等職。”

“非下臣不願意,而是願意學下去的人太少了。”張衡最後總結道。

劉隆聞言默然,良久長歎:“使人不能養其天性儘其才,這是朕的過錯。”

話題一下子變得沉重起來,張衡正想安慰皇帝。

劉隆突然又說:“天文算數關乎國計民生。在朕看來,無論是什麼學問,隻要有助於治理天下讓百姓安居樂業都是好學問,持有它們的臣子都是國之棟梁,是大漢不可或缺的存在。”

張衡聽了,心中湧現一股暖流,感慨道:“下臣得遇聖上,是下臣之幸。”

“下臣曾在東觀時,見有中貴人求學於諸校書郎。這宮中寺人宮女數千,說不定會有願意學習天文算數的。”張衡不忍看到皇帝情緒低落,於是出主意道。

劉隆聞言眼睛一亮,世家子弟與儒生有更好的出路不願意學天文算數,但宮女寺人們卻樂意學。

“如此,要勞煩張師傅了。”劉隆說。

張衡連忙推辭道:“不敢當勞煩二字,但願下臣不負聖上所望。”

回到崇德殿,劉隆將張衡研究天文曆法以及教授宮女寺人天文算數的事情和母後簡單提了一嘴。鄧綏沒有異議,稱讚劉隆考慮長遠。

劉隆聽完有些羞惱,母後奉行的是誇誇法,每當他做對一件小事都要大誇特誇,著實令人不好意思。

說完這事,鄧綏提了另外一件事說:“這些年水旱蝗震,朝臣議論議論改

元,隆兒你怎麼看?”

劉隆道:“水旱蝗震與改元沒有關係,除了增加記憶的負擔外沒什麼用處。母後與我都不信這些,大臣們有這樣的功夫,做其他的事情有什麼不好?”

鄧綏聞言笑出聲:“哎呀,你這孩子旁的都好,就是……”

“有些土。”劉隆立馬補充上:“咱們大漢以農立國,天災無常,正要絞儘腦汁提高農業收成,撫恤貧弱,帶領百姓渡過難關。”

“王莽倒是高大尚了,朝政製度一如古儀,古色古香,典雅凝重,可結果呢?綠林赤眉蜂擁而起。”

鄧綏無奈地笑著搖頭道:“你呀你……大臣提議改元元初,寓意從新開始,說不定改元之後水旱災害就沒有了。”

東漢這些年發生災害的頻率讓人懷疑人生,素來不相信這些的鄧綏有時難免寄希望於虛無縹緲,向玄學領域探出腳。

劉隆回道:“延平很好啊,延續阿父創下的太平。”繼承老祖宗光武帝的好運氣。

鄧綏本來就在猶豫,被劉隆這一否認,於是道:“行吧,不改元了。原先我還想趁著改元,賜民爵,賑濟貧弱……”

劉隆連忙道:“這個可以有。這可比名惠而實不至的改元好,說得天花亂墜,不如讓貧弱飽餐一頓。”

鄧綏聞言,伸手摸了摸劉隆的腦袋,笑道:“你呀你……不知道像誰。”

劉隆問道:“母後,國庫裡還有糧嗎?”劉隆現在就像窮人家的孩子,爸爸媽媽告訴他家裡沒錢了,要省點花,於是他做什麼事情都要問一聲有錢沒錢。

鄧綏笑著點點頭,劉隆這才放下心。

改元一事就此作罷,依舊沿用延平年號。劉隆這一舉動為後世的曆史愛好者和史學家換算公元節省了不少力氣,可把他神氣壞了,叉會腰。

說不定後世會叫他延平帝呢?當然這隻是想想,漢代的皇帝一般叫諡號,什麼漢武帝,漢文帝之類的。

鄧綏如她所言:賜民爵;賜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者穀,人三斛;貞婦帛,人一匹。⑤

新的一年……又一次打碎了很多人的期望,以災異開始。

三月,又出現了日食,雖然隻是日偏食,但也給朝廷帶來些許震蕩。

沒過多久,日南郡傳來急報,二月時發生地裂,長一百八十二裡,廣五十六裡,世所罕見,而且地裂造成不少百姓傷亡。

朝會上,大臣們就這件事情再次提議改元,仿佛這地裂就是因為不改元造成的。

劉隆對此嗤之以鼻,頭鐵地絕不改元,誰知這個大臣越說越興奮,說起來沒完沒了。

劉隆朗聲道:“朕問諸卿蒼生疾苦,愛卿回我鬼神之談。愛卿學的是聖人之道,現在所作所為是什麼?”

這人大臣聞言,後背頓生寒意,立刻叩頭告罪:“下臣愚昧,但是一腔報國之心。改元求新,曆代皆有,臣絕無他意。聖上所言,下臣誠惶誠恐,請聖上恕罪。”

劉隆不置可否,目光掃過殿下坐在席子上的

大臣,說道:“國家蒙災,百姓困苦,諸卿更要關心百姓疾苦。”

鄧綏接著道:“大漢連年水旱,我等君臣正要同心同力同德渡過難關。諸卿,聖上所言極是,國家政事繁多,諸位要將精力多放在政務上。??[]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朝會散去,劉隆悄悄問了江平那人的名字,準備將他的名字寫在屏風上麵。

鄧綏見劉隆如此討厭一個人,問他緣故。

劉隆一臉鄭重地答道:“我並非討厭這個人,而是討厭這類行為。當初王莽身滅,圍在他身邊要求奉天法古的儒生要占很大的原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