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珠和夏明珍母女沒進去,兩個男人很快就出來了,自行車轉了一個方向,直奔車站。
說是車站也不儘然,連個站牌都沒有,就是一個俗成約定的汽車發車點。
在躍進門主乾道最尾段的三岔路口,兩旁是民房,附近有個烈士陵園。
交通工具匱乏,去各縣的公共汽車按點發車,一天才一趟。
還得早早去等候搶座,如果沒等上隻能步行或者騎自行車,在路上能遇見跑運輸的拖拉機師傅搭一程,是一件很幸運的事。
路旁其中有一棟青磚瓦房,大門敞著,這家男主人算半個公家人。
岔路旁邊不遠的烈士陵園,每到五月四日青年節,鎮上初中會組織學生掃墓獻花圈。
那些留在那裡的花圈經過風吹雨打,需要有人去清理。
平時的草木修剪也需要有人定期打理。
他們家領著公社的補貼,夫妻倆為人熱情和善。
從各個生產隊來等車的老鄉都去他家歇腳。
大堂裡擺了好幾套桌凳,桌上有提梁大瓷壺,一到夏天,女主人就給泡上夏枯草積雪草涼茶。
路邊停著幾輛公共汽車,方頭方臉,車長約八米多,車身統一上刷白漆,車窗以下刷藍漆,燒柴油。
前麵擋風玻璃下方掛著的大紅花已經褪色轉暗,這些都是兩年前把那些老得不行、一上路就哐當哐當的老汽車淘汰統一換新的公共汽車。
統一八點發車,駕駛員和售票員有的在車上等候,有的下去喝碗涼茶跟人聊天。
那排公共汽車對麵馬路上停著一輛解放牌CA10卡車,經典的全車軍綠車漆,三角形車頭像個大鼻子,鼻頭上有經典毛體字【解放】紅標和雄鷹標識。
前大燈分為一大一小都設計在兩邊的翼子板上,整個車輛的底盤比較高,適用於當前普遍較差的路況。
由於駕駛室本身並不高,所以隻設計了一層蹬車踏板。
上下車很方便,整體內飾設計非常簡單。
老貨車設計時,隻當是一個單純的運輸工具,整體式座椅,無法前後移動。
靠背角度固定,也沒有任何包裹,沒有考慮駕駛和操作的舒適性。
沒有同步器也沒有方向助力,考驗駕駛員對於車速、擋位、發動機轉速的理解和控製。
一般人開不了。
能開這種卡車的司機,不僅要求技術過硬,還得有力氣。
沒有麒麟臂,根本上不了路。
車旁停著板車,兩個漢子站在卡車車鬥裡,其它漢子不停地往上拋麻袋。
司機是個四十出頭的男人,穿著一身深藍色製服,紅領章,解放帽。
腰上掛著一根Z型半臂長的鐵棍,蹲在路邊抽煙,時不時回頭看一眼裝貨的漢子們,神色淡然。
宋毅把自行車停進旁邊的大房子裡,鎖上車,客氣地跟女主人交代幾句幫忙看車之類的。
這在女主人看來隻是稀鬆平常的事,笑著寒暄幾句轉身又忙活開了。
宋毅和司機交談了一會,爬上後車鬥,幫著把藥材堆放整齊,站在車尾朝林玉珠伸手。
林玉珠上了後車鬥之後拖了一袋藥材過來墊坐,心裡很是感慨。
也就在這個時代,人貨混裝不會被交警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