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第 29 章(1 / 2)

聽到椒花的名字, 謝岑兒感覺有些意外,又不太意外。

經曆過十幾次來自椒花的背叛的她當然知道椒花有多麼能向上鑽營,在之前的十幾次重生中, 她有無數次想要勾搭上陳瑄未果最後選擇了投向了麵前的張貴人最後又被張貴人反手賣給自己,這一次她沒能開局就在自己身邊, 勾搭陳瑄看起來不太可行,但勾搭上太子好像也是順理成章的樣子。

隻是……椒花現在身在永巷, 還能勾搭上太子陳麟,這中間沒有人幫忙是不可能的——東宮是那麼好進的?永巷是無緣無故就能進進出出暢通無阻的?

謝岑兒看了一眼麵前搖著扇子喝茶的張貴人,以她前麵十幾次重生的經曆來推斷, 椒花能成功勾搭上太子並且還能順利上床懷孕,有一半的可能是眼前的張貴人,還有一半的可能是她以前還沒開出的新劇情線。

之所以有一半的可能是眼前的張貴人, 是因為在前麵十幾次重生中,每一次椒花背叛的背後都有張貴人的影子。

.

張貴人有一副美麗容顏,看起來似乎是天真囂張跋扈任性的性格,但她卻並不是胸大無腦的花瓶美人, 相反她心中頗多思量,深諳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或者在陳瑄麵前她還是純潔可愛無邪的親親美人兒, 但在陳瑄以外的人麵前, 她就不是了。後宮中, 輕視她把她看作可欺好利用的人大多都付出了代價, 而她穩穩在三夫人的貴人之位上,沒有半點動搖。

在過去的十幾次重生當中, 椒花對她的背叛之後,無一例外全部都是張貴人或者引誘或者推動或者間接為之。

張貴人這麼做的動機很簡單,這既是試探和敲打也是打壓威懾或者拉攏與示好。

具體可以按照兩種最情況來進行分析:一種情況是她進宮後與張貴人的關係和睦, 第二種情況是她進宮後與張貴人的關係直接敵對。

首先放在最前麵毋庸懷疑的一點是,張貴人撬動了她身邊的椒花背叛,就是對她的一種敲打和試探,對於一個比自己位分稍微高了那麼一丟丟的貴嬪,張貴人在宮裡是不可能放任了她就那麼輕易地壓在了她的頭上,否則她在後宮裡麵還怎麼混呢?

而椒花是她謝岑兒從謝家帶進宮的人,椒花本人性格就是心比天高又習慣鑽營,張貴人選擇撬動椒花、從她下手是最容易也最簡單最有效的。

其次就按照具體的兩種情況來分,如若她和張貴人關係和睦,接下來她反手就把椒花的反叛行為告訴她,便成了她為她謝岑兒找出了身邊最不安分的又最親近的人,她大公無私地為她清除了身邊的叛逆,如此便是拉攏和示好。

如若她和張貴人關係是敵對,她接下來仍然還是會把椒花的反叛行為告訴她,隻要換一換說辭,直接就是挑撥和挑釁,就成了用椒花此人來壓她謝岑兒身為貴嬪的氣焰,便成為了打壓和威懾。

.

從過去的十幾次重生中,謝岑兒把張貴人這一套摸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甚至在許多次重新複盤研究的時候都會分明地感覺到張貴人為何會是在宮中能屹立不倒的那個人。

她用了最簡單又最不費力的方式,遊刃有餘可進可退,便能把她在宮中最新的對手的底細摸得清楚明白,須知,她能撬動了椒花,就能從椒花口中知道許多關於謝家的事情,而在此基礎上,她還能更進一步,想要拉攏就拉攏,想要威懾就威懾,並且在事後,椒花此人必定會被成為犧牲品,她乾乾淨淨如同一朵白蓮花,在外人看來矛盾的雙方卻是她謝岑兒與她自己帶進宮的侍女。

對於張貴人這樣手腕,謝岑兒依稀記得她第一次去回想分析的時候著實是吃了一驚,那會兒她可沒想過看起來漂漂亮亮又毫無背景的美人兒有這樣的心思,但後來重複太多了,倒是也漸漸淡定了下來,再後麵她弄清楚了椒花和自己反複重生毫無關係之後,就直接把椒花當做是進宮之後直接給張貴人看的破綻。

重生了這麼多次,謝岑兒深知在宮中,有時候完美無缺毫無破綻反而會讓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有破綻有缺點意味著對方會感覺到有辦法能拿捏得住,那麼對方便會在戰術上先放低一些,不至於一開始就用對待終極boss的辦法來全副武裝地對付起她——這其實說白了也就是扮豬吃老虎,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戰術。

椒花便就是她進宮之後可見的最大的破綻,所以她不介意讓人去拿捏,也樂得看看除卻張貴人之外,是不是還有人會拿著椒花做文章。

遺憾的是,在前麵的十幾次重生當中,除了張貴人之外,宮裡麵還沒有第二個人敢這麼做,或者是因為考慮到了她身後的謝家,或者是因為考慮到了她貴嬪的身份。

但這一次的情況已經又與之前不一樣,還會是張貴人利用了椒花嗎?

.

謝岑兒略思索了一下,認為可能性還是一半一半。

雖然椒花這一回去了永巷,但她還是跟著她從謝家進宮的侍女,利用起來雖然沒有前麵那麼好用,但是用來探究一下她的底細也不算太吃虧,所以張貴人有一定可能還是那個撬動了椒花的人。

不過考慮到這次撬動了椒花和太子在一起這件事情的危險性和之後可能也許得到的回報,謝岑兒又不那麼肯定了——畢竟風險過大而收效甚微。

她相信張貴人是把太子當做眼中釘的,否則張貴人不會一次又一次對著太子動手,可是動手也是有前提,那就是不能把自己搭進去。

如果選擇了椒花來作為這個動手的方式,那麼牽扯實在太廣,從永巷到東宮,這中間不知道要經過多少人,太容易走漏風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