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 第一百九十五章 曆史君臣失和的真.相……(1 / 2)

“《上元縣送池雲亭之柳江》, 這首詩中的池雲亭,就是後世的文帝,那時候文帝還隻是一個科舉考生。”

“詩的作者, 則是文帝後來的吏部尚書白承耀,他是文帝微末之際就相識的友人,也是文帝登基之後的肱股之臣。”課堂上,老師正在給學生們做閱讀理解。

講到這首時,心中難免唏噓,為詩中的兩個人。

“這首詩是文帝和自己吏部尚書友誼的象征,彼時他們的友誼還很純粹……”

“那老師,文帝和吏部尚書兩個後來怎麼樣了?”學生們好奇道。

“後來啊, 兩人漸行漸遠……”

“為什麼?”學生們好奇道。

“因為政見不同, 那是文帝執政中期發生的事,也是那件事, 徹底的改變了當時朝廷的格局。”老師道。

“當時發生了什麼事?”學生們一聽有八卦, 來興趣道。

“是關於科舉改革的事,不同於文帝初期那種小打小鬨的變革,文帝中期的科舉改革, 直接覆滅了當時的科舉體係。”

“我們現在學習好的人, 以後能找到好工作,掙更多的錢, 而以前的文人,更加值錢, 那時候文人晉升渠道是科舉, 一旦科舉有成,朝廷就會給他們發錢發地,還會給他們官做, 可是就在文帝中期,他把那些讀書人的福利收回了不少,他把土地折合成了錢,不再給文人們發地。”

學生們不解,“換成錢不好嗎?”

“用我們現在的眼光看,兩者可能沒什麼差彆,可在當時,工業革命才剛剛萌芽,人們還無法擺脫對土地的桎梏,對於那時候的人們來說,土地就是人們的命.根子。”

“哇,那文帝動了那些文人的命.根子,他們沒跟文帝拚命嗎?”

饒是學生們不懂政治,也知道文帝此舉有多招人恨,“文帝後來沒被人打死吧?”

“……當然沒有,那時候的人們反對歸反對,但敢衝文帝動手的人,基本沒有,因為那個時候兵部已經研發出火統。”

“哇,好酷啊,果然拳頭才是硬道理,要是沒有武力,科舉改革絕對不可能成。”

“然後呢,那些文人害怕火統的威力,都捏著鼻子認了嗎?”學生們來精神道。

“沒有,論武力,當時的文人不是文帝的對手,不過他們也有應對的辦法,那就是集體辭官。”

文帝想要回收的不止是文人手中的地,還包括官員們的地,官員們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當時百官為了逼迫文帝收回成命,紛紛辭官回鄉,曾一度讓當時的朝廷缺失了六成官員,讓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險些癱瘓。”

“那最後是文帝贏了還是百官贏了?”

“最後是百官們輸了,文帝並沒有因為他們的大麵積罷官妥協,他直接在民間發布召令,大肆選拔女官,這政策一出,當時的文人們全都傻眼了。”老師歎道。

“這個我知道,因為當時的文人基本都是男人,他們覺得文帝沒有了他們,一定會辦不成事,卻不想文帝還有女官能用。”

男官們不想舍棄自己的利益,選擇大麵積罷官,可誰知道反而讓女官們趁機鑽了空子。

女官們天然就是文帝新政策的擁躉,因為她們的為官條件就是不發土地。

“不過那跟吏部尚書有什麼關係?該不會吏部尚書就是反對者吧?”

“是的,在文帝科舉改革之初,吏部尚書白承耀就極力主張讓文帝收回成命,在這之前,他們君臣從未發生過如此大的分歧。”

“等到後來,女官入朝,文帝還想做什麼,吏部尚書白承耀直接當庭撞柱,以示自己的決心,也是因為他的舉動,文帝才收手。”

“結果就是,吏部尚書白承耀過後活了下來,跟文帝之間的感情,也大不如從前了。”

對比其他尚書跟文帝感情依舊,白承耀這個漸行漸遠的吏部尚書如何不讓人唏噓感慨。

“可是,從後世的發展來看,文帝當初做的是正確的決定吧,因為縱觀其他朝代,王朝末期都會因為貴族土地兼並過渡而導致起義和亡國,數百年前若不是文帝,我們國家應該也不會例外。”有學生道。

“那這樣看來,反對文帝政策的吏部尚書就是壞人嘍。”學生們非黑即白的下定論道。

老師苦笑,“吏部尚書白承耀是當時正統文人的代表,儘管他能力出眾,也沒逃脫掉時代的桎梏。”

“而他和文帝在野史上,名聲剛好相反,科舉改革過後,民間對文帝是一片怨聲載道,直把文帝罵成在世昏君,反倒是極力反對的吏部尚書白承耀受儘天下讀書人的擁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