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夢 小東西嘴還挺甜(2 / 2)

收到臨淄來信的第一時間,司馬橫便先寫了奏疏命人疾馳送往臨淄。

臨淄城內守軍尚有萬餘,加上城內各家護衛和百姓,隻要據城而守,不難等到他帶兵回援,屆時王賁不過是甕中之鱉罷了。

如今隻盼著王上能堅持住,好好帶著城中軍民固守臨淄,隻要……千萬彆投降!

司馬橫緊鎖眉頭,憂心忡忡,實在是對他們這個君王的秉性知之甚深,不敢抱有什麼希望。

這般想著,司馬橫心中又是悲愴又好像憋著一團火,想他齊國先代君王在這亂世也闖下過赫赫威名,怎麼如今他侍奉的君主卻如此不濟,果真是天要亡齊不成?

司馬橫帶人晝夜疾馳,越往臨淄城趕去,越是五內俱焚。

兵困馬乏尚是小事,讓他內心煎熬是對齊王的不信任。

這份憂懼在行至半程時達到了頂峰,也就是這一天,齊王出降的消息終於傳到了司馬橫的耳朵裡,作為貴族出身的將軍,司馬橫知道的消息還要更加完整些。

比如——

秦國派了賓客到了臨淄。

那賓客帶著一車車的珠寶進了國相後勝的大門。

後勝為大王引薦了那賓客。

秦王說主動出降可以給大王五百裡封地。

齊王——同意了!

豎子爾敢!

司馬橫隻覺氣血上湧,眼前一黑就要從馬上栽下,多虧一旁副將眼疾手快,大喝一聲,這才將他叫回神來。

回過神來的司馬橫好像一下子被抽出了所有的精氣神,先前晝夜趕路也不曾叫他露出疲態,如今卻整個人露著日暮西山的頹氣。

副將不忍,開口道,“王上無能,實在不配將軍如此效忠,倒不如將軍帶著我們逃吧。”

聽見這話,司馬橫也不怒,隻是心灰意冷地自嘲,“逃?逃去哪兒?這天下儘歸秦國,何處不是秦土,我們又能逃去哪兒?何況大家還有親朋故舊都在臨淄,哪裡逃得開?走吧,也去瞧瞧咱們這位齊王的風采。”

最後一句頗有幾分咬牙切齒。

再說齊王出降,陳馳到了臨淄後先去拜訪了後勝,等到整個臨淄都知道王賁大軍馬上就要兵臨城下的時候,他才揮了揮衣袖,進宮去麵見齊王。

此時,齊王早已被王賁來勢洶洶的大軍嚇得魂飛魄散,若不是還有為王的一點自尊心撐著,又有些所餘不多的忠臣良將勸著,隻怕早就開門投降了。

如今見到陳馳就好像見到了救命稻草,又加上有他十分信任的母舅後勝在一旁煽風點火,陳馳收到王賁的消息不過三天,就成功勸降了齊王。

此時,王賁陳兵臨淄城外才不過兩天。

齊王出降這天,秦國並沒有什麼動靜。倒是嬴政,時隔快三月,又夢見了那兩隻玄鳥,他都快要忘記的那兩隻玄鳥。

嬴政又一次從夢中驚醒,隻覺得神鳥的身影好像刻在了他的腦海裡,他咂然,難不成薑甲那老頭兒沒唬人?

而且不知為什麼,嬴政總覺得自己好像有些聽懂了那隻小玄鳥叫的意思,好像在說“阿父好厲害”、“喜歡阿父”、“阿父好棒”、“最愛阿父”……

“嗤,這小東西嘴巴倒挺甜,看著似乎比上次長大了些?”

嬴政沒發現自己的心情因為那隻小玄鳥舒展了許多,他開始回憶先前薑甲解夢時說的話。

驀地想起了夢中似乎是萬裡晴空的朗豔天氣,上一次東邊的烏雲——不見了。

嬴政心中生出一種隱秘的猜測,這叫他不由得呼吸急促起來,瞳孔也因這猜測放大。

“果真會如孤所想嗎?”

他的心裡生出幾能將他衝破的豪情與迫切,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收到來自齊國的好消息,這份驚喜的猜測像火一般從他的內心迸發出來,幾乎要將他燒著。

嬴政在殿中一遍遍地踱步,從微笑到大笑,終於在寺人幾次三番忍不住詢問後平靜了心情。

冷靜下來的嬴政坐回床上,良久,忽而搖頭輕笑,“孤真是……”

懷著隱秘而熱烈的希望,嬴政在自己都沒察覺的時候,開始期待前方能傳來捷報。

——終於,在七月底的時候,齊王的降書和王賁的奏疏一起,送到了章台宮的桌案上。

鹹陽宮空缺已久的地盤上開始逐漸有了齊王宮的雛形,治粟內史翹首以盼等著大軍帶回齊國的財富,老秦人奔走相告從此天下儘為秦土,盼望著征人歸家。

走路總是慢悠悠的奉常老大人也一改往日習慣,走起路來腳下生風,信誓旦旦要給他們王上辦一個最恢宏大氣的祭天大典。

畢竟從古至今,即便是周天子也不曾如他們的君王這般,一統天下,再無封王,這樣的偉業,總要叫天下人都瞧瞧,也該叫曆代先王知道,奮六世之餘烈,天不負秦!

等兩個月後,王賁等人帶著累累輜重和大軍歸朝的時候,祭天大典也就在眼前了。

大典當天晴空萬裡,雖然已是深秋,太陽卻格外的耀眼,照在人的身上還有幾分暖意。

先由官位最高的丞相王綰在祭台左前方開場。

大意是我們這些臣民覺得王上的功績亙古未有,所以商量了一下,一致覺得吾王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所以取了“皇帝”稱號,來表示王上的尊崇,以及從今天開始,隻有皇帝陛下才能自稱為“朕”,皇帝之命為“製”,皇帝之令為“詔”,大家以後都記好了。

然後便是獻太牢,祭天地,封先祖。

嬴政肅立於祭台之上,曆數著先王的功績,台下的眾人群情亢奮的聽著,在守衛們圍攏起來的祭台周圍,還有無數的黔首簇擁著想要一觀盛況,當然,裡麵也少不了曾經的六國之人。

直到嬴政說到秦滅六國。

天空驀地出現一片陰影,而後——

玄鳥盤飛,翎羽生光,金聲玉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