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些卑劣,但這也不是他謀劃的,隻能多做一些彌補吧。
若無這一層因素,他是斷斷不會為淩霄花作賦的。
再說了,他也不可能阻止他倆。
畢竟……李啟和柳參之,確實是自己研發出來的,這是兩個年輕人自己的因果,自己搞出來的事情。
不過……柳參之如果參與的太多,到時候免不了要被牽扯進去。
以巫器蠶為道基啊……
真的定了道基,必然會牽扯上很多東西的,這個世界……很複雜的呀。
算了,就這樣吧。
年輕人的事,管不了太多,兒孫自有兒孫福。
視角轉到李啟和柳參之那邊。
他們好奇的打開那張紙。
頓時,一股浩然澎湃之氣撲麵而來!
這一張紙,竟然在他們身周撐開了一道類似‘福地’一樣的結界!
李啟身上本來還纏繞著一些難陰氣,這是他之前觀摩陰差和妖龍一戰的沾染上的。
難陰氣極難祛除,畢竟這是陰間充斥著的‘氣’,數量如果太多的話,甚至需要巫神親自來消除。
李啟隻是沾染了一絲絲而已,對身體影響不大,但也是基本上隻能等它們自然消散,被陽間的陽氣給衝刷掉。
可現在,僅僅隻是打開了這張紙,就感受到一股浩然正氣,將一切難陰氣都衝跑了。
打開那張紙,最上麵寫著四個字。
《淩霄花賦
然後下麵便是那一篇雄文的開頭,也是序。
“餘七月十九,覽白馬寺,獨立空山,新雨溼柔,沙清溪繞岸,一輪殘日,幾片遠天霞,薄靄微風,嵐氣清磬,穿蕩人心。”
“見一古木,木上纏花,冠岑嶺以高棲,獨雍容於嵒峻,混全樸於不才,倬絕壁而絕韻,故能紆餘盤骫,遺於樹木翠璧,鼓長風而飄蕩,花枝翠颭紅輕,其名淩霄,時下百尺,傳萬壑盈耳,有海潮音。”
“卻見古木已枯,寺僧不忍剪伐,種淩霄於下,使附乾以上,且慰心思。”
“心中有感,暫借維摩室,特作此文,後再修飾。”
序作完,便是正文。
李啟和柳參之繼續往下看——
“淩霄,藤蔓附大木而生,其花黃赤,夏盛。”
“茲禮容之壯觀,而王製之巨麗也。”
“翦翦疏花,托根宛在長鬆底,蔓柯相倚,便有淩霄誌。邁往不屑之韻,拔俗之姿,則非籬壁間物也。”
“駟素虯而馳騁兮,垂翠雲而相半,見周文弱枝之棗,房陵朱仲之李,三桃表櫻胡之彆,二柰曜丹白之色,石榴蒲陶之珍,百花圖蟬娟曉起,詠桃李之歌,吟柳牡芍之句者眾,詠淩霄者寡,今詠淩霄,讚其附木而上,最能高矣,苕苕孤上,義取象斯,無可疑者——”
這隻是一個開頭而已,後麵還有洋洋灑灑數千字。
李啟讀的很艱難。
誠然,這些開頭的文字,大意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其中用典之繁雜,簡直令人發指。
舉個例子,單單是正文裡第一句,僅僅十三個字,所引用典故便有四個:
《考異郵曰:飾禮容,成文法。
《史曰:聖人陳俎豆,設禮容。曰:天下壯觀。
《國書曰:坐則誦詩書,立則習禮容。
《上林曰:君未睹夫巨麗。
第一句看完,再看內容,中間那一串周文弱枝之棗,房陵朱仲之李,那根本就是一行行古代故事組成的,雖然隻有幾個字,但每個字都是一係列的故事組成。
單說“弱枝之棗”這四個字,就有:
《西京雜記曰:上林苑有弱枝棗。《廣誌曰:周文王時,有弱枝之棗,甚美,禁之,不令人取,置樹苑中。《荔枝賦曰:房陵縹李。《荊州記:房陵縣有好棗甚美,仙人朱仲來竊。大山肅亦稱學問,讀嶽賦周文弱枝之棗,為杖策之杖。《世本容成造曆,為碓磨之磨。
這還隻是李啟看得懂,分得出的出處,還有很多東西搞不好他也弄不清出處,不知道出典是什麼。
整篇文章,好幾千字,饒是以李啟的量,也根本無從查閱出處,恐怕隻有和柳東河一個級彆的儒士才能做到吧。
如此之多的應用和出處,除了證明柳東河的學識淵博,還代表了這篇文章的力量。
文字是有力量的,典故自然也是如此。
柳東河以自己的學識和文字,將這些典故的象征力量引入其中,賦予了這篇文章更多的底蘊和力量。
李啟等人通讀一遍,儘皆歎服。
整篇文章,表達的中心思想其實很簡單,就是說柳東河在白馬寺看見了一顆欣欣向榮的大鬆樹。
這棵鬆樹足有百尺高,他還以為是某種修為有成的樹精。
但仔細一看,卻發現樹木早已枯死,上麵繁榮的枝葉,其實是纏繞在枯朽樹乾上逐漸生長,往上攀爬的淩霄花。
淩霄花的枝葉,代替這棵樹,繼續欣欣向榮,看起來極為茂盛。
然後,他在接下來的篇幅中,說桃李之類的花都有很多歌頌的詩句和文章,但淩霄花卻無,於是他特此寫下這篇文章,歌頌了淩霄花的行為,用淩霄花來比喻後嗣,就好像現在的人一樣,站在上古的殘骸之中,向著更高的方向攀登。
“樹木枯死,淩霄花卻依然繁榮,可見其並非攀附,順著前人的痕跡,往上攀登,這般壯誌,如何不能歌頌?”
通篇寫完,文采裴然,雄深雅健,說理透徹,讀之酣暢淋漓,細品卻又有無數深邃的典故和細致的故事,環環相扣。
並且,其中注入了‘神韻’。
柳參之用自己的心力和神通,以及書法和文字造詣寫下了這篇文章,那個開頭已經相當驚豔,但那隻是一個開頭而已,比起正文來說遠遠不如。
這是一本可以參悟出功法的雄文。
不過,其中的內容對李啟和柳參之沒什麼用,但對淩霄花神恐怕不亞於十全大補丸。
拿到這個,一切就完備了。
該去開文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