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手,是章緒的絕學。
按理來說,想要維持兵氣和軍陣,就需要軍隊裡每個人都站在特定的位置,發揮不同的功效,以軍旗作為指引,將所有人的力量合為一體。
這很容易理解,一支隊伍,站在一起的時候,那自然能夠意識到這是一支隊伍,就好像大學生做操的時候一樣,大家站在一起的時候,自然就是集體。
而如果這支隊伍散開了,一整個班的大學生散到宿舍樓,廁所,操場,甚至還有逃課的,那這種情況下,他們自然就成不了整體,也凝聚不了兵氣。
所以,想要訓練在分散狀態下依然維持兵氣,是非常困難的,這不僅僅需要配合,更需要所有士兵之間的相互信任,並且具備極高的戰術素養,能夠在戰場的錯亂環境之中,準確的聯係到隊友。
人道的數量很少,隻有幾百人,章緒的兵力是對方的兩倍,所以,隻要以散亂的陣容衝入敵軍,分開合圍,這就是他的戰術。
儘管散開之後,兵氣有所衰弱,但這是值得的。
但是,下一刻,章緒瞪大雙眼!
人道,也散開了。
而且,散的更開!他們僅僅維持著戰術小隊的編製,然後幾百人全部分開,已經到了‘各自為戰’的地步了!
怎麼可能?!
這種狀態下,他們的兵氣居然一點衰減都沒有!
這是怎麼做到的?!
章緒想不明白,不過如果熟悉人道的對手就會知道,這就是人道的特性之一。
諸界樞機。
他們不需要確認隊友的位置,因為終端通過諸界樞機,自然的將所有人聯係在一起,隻要他們番號和軍旗依然在,那麼就能夠精準的構築出兵氣。
每個人都清楚自己要做什麼,每個人都明白自己的目標,每個人都有著充足的動力,十分的勇氣,完全的理性和高超卓越的戰鬥技能。
他們自律,充滿鬥誌,主觀能動性極強,願意學習,樂意學習,用‘道’來武裝自己的精神,以術法和武藝強健自己的肉體。
這是一支鐵軍,哪怕人數隻有一半,但是戰鬥力卻是百越所謂‘精銳’的數倍。
正如之前所說。
一對一,人道的基層軍官受限於天賦,不一定能贏章緒。
十對十,章緒就會很難打。
而如今大軍突入,千人對戰數百人,那章緒的勝利機會是——零。
章緒的士兵,是為了封賞而戰鬥。
人道的士兵,卻不是這樣。
章緒自己也準確意識到了這點。
不行,不行!不能打軍陣!不能進行這種對撞。
會死的,沒有勝機!
他看著眼前那些人道士兵的表情,那種堅毅,但是又帶著輕鬆的表情,章緒立馬意識到,如果就這麼打下去,他們會被人道直接撞碎。
但是,如果沒有兵氣的話……
眾所周知,軍隊和一盤散沙的區彆,就是陣法和兵氣,兵氣可以彙聚眾人之力,讓低品的士兵們可以發揮出高品的戰力。
有這種加持,一千人的鐵軍和一千人的遊兵散勇,甚至可以做到無傷全殲。
所以,正麵兵氣碰不過……必死無疑,可是,如果選擇繼續散開,直接放棄兵氣,那大概也是個死字。
怎麼辦……怎麼辦?
他的腦子急速思考著,想要找出活命的辦法。
他不是為了活而活,而是活著才能完成任務,不可能剛剛出門就直接死吧?
那麼,軍團大戰是必輸無疑,可是……如果能夠把戰鬥變成一小個一小個戰鬥部,甚至是單人對單人,是不是就有勝機了?
就好像剛剛才強調過的一樣,一對一,人道受限於天賦,不一定能贏。
那麼,自己這邊可以拆解,可人道怎麼拆成一對一?
有什麼辦法?
對了!
軍旗!
斬旗,那麼人道自然就會被拆解成小的戰鬥部。
“再散,再散!”他馬上打出旗號。
正在衝鋒的士兵們沒有疑慮,隻要主官有命令,那麼他們隻需要執行就行了,章緒在軍營之中很有威信,大家都願意把命托付給他。
軍隊立刻再度散開,甚至已經到了兵氣崩潰的地步,隻能微弱的維係著聯係。
人道那邊也立刻戰鬥部隨之調整,散到了和對方一樣的程度,散的更開了,哪怕以人道的兵氣堅實,也開始出現了波動。
隻是,這點波動,比起幾乎要潰散的章緒軍隊來說,要好得多了。
如果以緊密的陣型麵對散兵衝鋒,那麼就容易被人海戰術淹沒,是萬萬不行的。
人海戰術,並不是指人多,雖然章緒的軍隊確實比較多,但還沒有多到可以淹沒的地步,人海戰術實際上說的是如同海浪一樣,一波接著一波,不斷的對整體陣線施加壓力,一直到對方的陣線出現破綻,然後再突然集中優勢兵力,突穿破綻,內部開花。
而且由於兵力分散,所以哪怕是受到火力覆蓋甚至轟炸,也不會損傷太多,一次性也就損失十幾個人而已,能夠以最小的傷亡,給與敵人最大的壓力,是非常有效率的戰術。
所以在麵對敵人的散兵人海,那麼聚集在一起守陣地是愚蠢的做法,而人道的指揮官選擇了對散。
大家一起散開,你那邊兵氣衰弱不堪,而我這邊的兵氣則依然堅挺,以這種狀態,大家進入穿插野戰的戰鬥之中,自然是我這邊優勢巨大。
人道的基層軍官非常自信。
說白了……
戰術素養是我強,軍容嚴正是我強,兵氣,裝備,士氣,術法,訓練水平和戰術思想,情報,乃至於士兵之間的友情,不管從什麼方麵看,全都是我強。
你憑什麼贏我?
哪怕是人道最弱的‘修為’這一塊,實際上也和章緒的軍隊差不多,大家的品級實際上都差不多,哪怕是一打一,捉對廝殺,也不見得會輸。
果不其然,雙方各自散兵,然後進入到了野戰對衝的階段。
僅僅是剛剛碰麵,兩邊的士兵就碰撞出了激烈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