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形族們已經誕生很久很久了,不過每個人的時間都不一樣,按照他們的紀年方式,描述起來也很奇怪。
在高維時空,正常的紀年方式完全無法使用,因為哪怕隻是相隔一重流形,其時間流速也會產生巨大的差異,在這裡,出門旅行一趟,回家發現孫子的孫子都出生了,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絕對時空’的概念在這裡是不存在的。
所有‘流形族’都清楚的意識到這一點,知道自己哪怕隻是隨便挪動一下身體,也會導致巨大的差異出現,如果隨意穿越低能區域的話,更是會導致‘一眼千年’這種事情發生,所以通常的計時手段毫無意義。
於是,誕生了最簡單的‘記代法’,算自己繁衍了多少代,因為流形族的繁衍速度是恒定的,這樣就能分出大家各自經曆了多少時間了。
這其實相當神秘,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有些流形族已經經曆了數百萬代,有些則還在第一代,也就是說,有些已經踏足甚至是穿越了‘低能真空區域’,還有些則一直都待在屬實的墨西哥帽裡,還沒踏出一步。
拉奇目前的時間是叫做‘阿莫四千一百二十一代’,也就是說,從一個叫做‘阿莫’的先祖開始,他們已經繁衍了四千一百二十一代。
目前,拉奇正在進行著自己的研究,他發現了一處神秘的地點。
無數光點隨意連接編織而成的圓柱,聯接著不同的維度和不同的時間。
每個光點以各自的節奏隨意脈動,那其實是‘隨機’的某種體現,就好像粒子雲會以隨機性充斥在空間之中,在此刻也是如此。
連接在注視中斷開,又有新的光點不斷生出。
不過,在這無限生成的光點之中,展現出的當前周邊時空圖,卻是一個古怪的狀態。
在光點之中,有一道‘暗影’,暗影周圍的時空圖,是‘凍結’的。
因為是時空的投影,所以時間應該具有在某處軸上連接在一起的空間屬性,所以那張圖,也就是周圍的光點,不應該凍結為紋絲不動的狀態才對,應該像是展開的這樣,圖像脈動不已,不斷變換,毫無停息。
光點彼此同步交會,重複著生成與消滅的過程,這是波動性的體現。
也是多個時間主體相互爭奪勢力範圍的狀況,以最為貼切的方式投影而成的圖形。
可是,現在這裡‘停止’了。
陰影在這裡形成了一個不會動的‘絕對零度’區域,在這裡,幾乎可以被看作有形的“固體”。流形族們,原本就隻能順著‘高能’的方向移動——因為這樣比較容易,而不能沿著垂直於‘低能’的方向移動——因為這樣太累。
隻有少數極高技術水平的流形族,才開發了可以是穿越‘低能真空區域’的技術,聽說有些強大的流形族,已經可以不依靠技術,而單純的依靠‘蠻力’強行突破低能區域,但拉奇也隻是聽說過而已,不曾見過。
但拉奇覺得,哪怕是這樣,他們也無法穿越這道陰影。
這就是‘拉奇’在這裡的原因。
拉奇是個學者,他覺得,在這片暗影之中,能夠找到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畢竟,這裡可是能級的真空,幾乎接近於‘無’的超級低能地區。
真的很好奇啊,到底是怎樣的情況,才能夠形成這種程度的真空,而且還沒有被高能區域侵蝕呢?
眾所周知,高能區域會自然而然的‘覆蓋’掉低能區域。
這是自然法則,一切低能真空最終都會被高能區域所侵蝕,所有的一切都將會朝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熱的方向發展。
這是鐵則,學者們甚至借這個機會想到了未來的結局,那就是‘極致複雜’,所有的流形族都會被強大的高能區域所充斥,最終無法承受而失去意識。
這是既定的終焉。
眾所周知,生命的本質,是高能區域和低能區域交織的地帶,所形成的‘流動’,這也是流形族們誕生的原因。
因為生命是需要流動的,而流動是需要能級差的,一片平均能級的世界無法產生變化,自然也就不可能誕生生命,所以低能和高能區域都不能缺少,這就是流形族維持負熵所必不可少的事物。
那麼,這片似乎無法填滿,永遠處於低能級的‘暗影’,就可能是解決萬事萬物既定終焉的辦法。
這背後未知的可能讓拉奇欣喜若狂,以至於他一直待在這裡,都不知道過去了多久。
但流形族的生命畢竟是有限的,儘管流形的變化是無窮的,但空間中的拓步收斂序列極限決定了他們的壽命。
時間可以近似看作是連續統,空間也可以,於是直覺上空間點隨時間變動的過程是連續的,隻要這一點附近總是有充分接近它的定義域內的點,極限存在就等於該點處的值。
當他們抵達‘極限’的時候,就會因為‘失去變化’而死去。
生命的存在在於變化,可能性為零即為死去,就死魔也是這麼認為的,說明生死的規則足以權衡一品,所以哪怕是這些高維流形生物也無法脫離這點。
這種生死無法用通常意義上的‘壽命’來權衡,他們生存的時間因此也很詭異,這也是他們特殊的地方吧。
拉奇不眠不休的工作著,一直到另一位流形族摸到了他。
流形族沒有視覺,但他們依靠觸覺來探測周圍的能級,確定四周的情況,還可以借此來進行交流。
另一位流形族纏上了拉奇。
二者便‘糾纏’到了一起。
他們開始了進行高維流形變換,就好像是蛋白質的折疊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用拉普拉斯特征映射才能解明,不過這對流形族來說隻不過是本能而已。
他們的身軀折疊,變化,每一個切空間都貼在一起。
流形近似認為是一個彎曲的空間;在這個空間的每一點的局部都可以近似為一個平坦的“小塊“,而在這個平坦的小塊上就可以定義一個向量空間,這也就是一個‘切空間’。
進一步的,如果知道了每一小塊局部,就能拚湊出來全局流形,換而言之,他們也就‘互相知道了對方的思緒’。
這就是最方便的一點,而且,如果不需要不知道每一塊切空間,那隻需要接觸一部分,比如1%的切空間,那樣就能進行1%程度的交流。
這全是因為每個群都有一個對應的代數,一個代數是一個向量空間,它是通過對於群變換在指定的空間中某個方向上,並且在單位變換上求導得到的。
很奇妙的生態,借著這點,他們既可以融合,也能夠切斷,自身也能夠進行任何程度的折疊,並且表達出幾乎無限種‘意義’。
也就是說,他們的語言體係,天生就發達的要命,根據不同的‘方言’,也就是‘算法’的不同,每一秒都可以傳輸按TB來算的信息,甚至有些修行者可以提升到PB的程度。
這很正常,蛋白質折疊自身,再轉錄和翻譯,就能輕易表達出生命的所有遺傳物質,特殊形狀折疊所形成的特定空間結構是其具有生物學功能的基礎,而蛋白質隻不過是一個近似的三維流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