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48【寶馬進京】(1 / 2)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鈞 6908 字 2個月前

白勝來到上白村時,老白員外的遺體還未下葬。

古人自有防止遺體腐爛的辦法,比如把冰塊放在旁邊降溫,用花椒等香料防腐防臭,用石灰拌糯米做乾燥劑,用布料裹屍減少與空氣接觸,甚至有條件的還用水銀來防腐。

似乎停屍越久,葬禮就越風光。

曆朝曆代,朝廷都提倡節葬,民間卻喜歡厚葬。

宋仁宗時期的翰林學士宋祁,告誡兒子要為自己節葬,具體做法為:死後三日收斂,死後三月下葬。彆管什麼陰陽風水,棺材使用雜木就行,不要陪葬貴重物品。墳隻堆三尺高,墓地種五棵柏樹即可,彆搞什麼石人、石獸的雕像。

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宋祁是真想讓兒子薄葬自己。

但即便是薄葬,也要停屍三月之久,這是嚴格遵守古禮的!

普通人家,自然沒那個財力,一般在七日內下葬。甚至火葬越來越流行,官府屢禁不止——墨家和佛教才提倡火葬,這跟儒家的觀念不符,因此朝廷是反對火葬的。

老白員外還活著的時候,就讓人給自己挖了個地窖,免得在夏季時死亡不利於停屍。

地窖裡鋪了許多石灰防潮,棺材夾層也放了石灰拌糯米,還用花椒等香料來除味兒。每年冬天都藏冰於地窖,哪天他死了就用這些冰塊降溫。

白勝對兩位孝子說:“陛下讓俺傳話,老員外的葬禮,厚葬節葬都可以,但不能陪葬金銀銅器。今後就算是皇室有人亡故,也不會陪葬金銀銅器。”

白勝聲稱自己還有任務,帶著十幾個人悄悄跑去找寶馬。

白崇彥說道:“有德之人,自當節葬。”

西鄉縣令和主簿,也聞訊趕來再次拜祭。

民間越是流行厚葬,大儒和君子就越提倡節葬。最典型的,便是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對冤家,他們都要求自己病故之後薄葬,並勸導士大夫和富商也薄葬。

提倡厚葬者,說張耆以厚葬完軀、晏殊以薄葬碎骨,以此得出薄葬對死者不利的結論。

張耆的墳墓陪葬了很多金銀珠寶,盜墓者隻拿走財寶,並沒有破壞屍骨和棺材。

白大郎已經在讓陶工重燒冥器,四品官的冥器可以使用方相(一種可以驅邪的神靈)。另外,鎮墓獸也可以多雕刻幾座。

朱熹更是說,棺材裡最好一件世俗之物都不放。

大儒們自然有其影響力,兩宋朝廷都有“喪葬令”。要求棺材裡不能放金銀珠寶,不準用石板建造墓室和棺槨。墓田麵積,墳塋高度,石獸和冥器數量,都按官員品級有嚴格規定。

這次追悼會,是用正四品官員的禮節來操辦。

朱銘給老白員外追封四品官,主要就是為了提高墓葬規格。

這事兒在當時引起社會熱議,提倡節葬和提倡厚葬的吵起來。

但隻要是大儒,基本都提倡薄葬。

白崇文和白崇彥兄弟倆,在墳墓旁邊搭了個窩棚,每晚輪流給亡父守喪。

很快,舉行下葬儀式——距離老白員外病故,早就已經過了三十天,白勝在路上耽擱了許久。

……

北宋時有個很著名的故事。

晏殊的陪葬非常寒酸,就連金裹帶都是木胎的,外麵刷了一層金粉而已。盜墓者氣得用屍骨泄憤,把晏殊的骸骨給劈成粉碎。

白勝代表皇室前來吊唁,白崇文和白崇彥兄弟倆,重新搭建靈堂把棺材抬出來。

晏殊和張耆葬得距離不遠,他們的墳墓先後被盜。

按照記憶,白勝來到崖壁下方。

他當時就在這下麵等著,朱銘隻帶著張廣道上山尋找天王甲。

“你們幾個,就站在這裡,輪流揮舞旗幟,一刻也不能停。”白勝吩咐道。

說罷,他親自帶著幾個士兵和工匠,沿著山崖繞向更遠處尋找緩坡。

順著緩坡往上攀爬,估摸著方向行走。

當晚在山裡過夜,次日繼續尋找。每走一段路程,白勝都用望遠鏡,朝著下方仔細觀察。

終於,他看到了峭壁之下,正在持續舞動的旗幟。

一路行來,全是各種植物,用刀不斷劈砍出通道,白勝終於看到一件奇物。

寶馬車身,已被藤蔓爬滿,甚至堆滿了落葉,車子各處還長出雜草。

白勝對麾下的士兵和工匠說:“你們都聽好了,陛下夜裡做夢,神靈指明了方向。這是神賜的寶物!誰要是敢透露半個字,不僅自己腦袋搬家,全家都要一起陪葬!”

眾人連連稱是,心中畏懼不已。

他們害怕從峭壁掉下去,把繩子綁在腰間,另一端又綁住樹木,開始清理藤蔓、落葉和雜草。

折騰好半天,勉強能看清楚寶馬車的原樣。

“爵爺,這東西是從山裡長出來的!”一個士兵喊道。

白勝小心翼翼摸過去,發現寶馬的車屁股,死死嵌在岩壁之中,立即下令:“把石頭鑿開,把土塊挖開!”

兩個石匠綁著繩子上前,足足折騰一下午,依舊沒把岩石完全鑿開。

第三天,繼續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