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搶人(1 / 2)

自從初雪落下,西州的天氣便越發的寒冷。而且跟彆的地方不一樣的是,這裡的冬天還格外的多寒風。

寒風一吹,冷得便更刺骨了。

因而最近去酒坊做工的那漢子們戴上了暖耳,用以抵擋來回路上的寒風。而沒能去酒坊做事的婦人們最近也不得閒,

“魚娘,娘要出去聽學了。今日雪大,你在家中好生看顧好弟妹,勿要讓他們出門戲耍。”婦人一邊往頭上戴好帽套,一邊交代家中最大的閨女。

婦人嘴裡的聽學,是因為那位林大郎近日又派遣衙役們下鄉。

原本聽課都是家中漢子們去的,但是近來那些商者招短工要的也較多,村中但凡能動起來的漢子們都去找了短工做了。白日裡家中剩下的,便隻有她們這些婦人。

做短工能掙錢,可聽課學的也是長久的本事。

尤其是這些衙役們還都是從林大郎那裡學的極為實用的好本事。而且他們這次分組下鄉,是常駐某個村裡正家,每日裡都會給大家教授不同的農事技巧。

一般多為兩人一組,可以交換著講解。且在教授過程中,百姓們若是有農事上不懂之處,也可直接提問。

這些衙役們能解答的便儘力解答,解答不出來的便讓提問的村民去自家裡正做上登記。而衙役們可以不識字,但是裡正這一職位因為要負責協助官府征收賦稅,以及平日裡還要給村民們開具開荒文書等,因此對各村裡正任職要求裡,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能識字。

待到衙役們教授完後,他們會將村民們留在裡正那裡的有關於農事上的問題收集帶走。然後交至縣衙,再由縣令派人將各村收集來的問題做統計,最後再遣人送去府城屯田司,交於林立文解答。

婦人們既不用出村遠行,而且都是跟自家村裡相熟的人紮堆在一塊學習,也就沒那麼講究男女之嫌了。

最近這兩日,衙役們主要講的便是啤酒糟的處理和對家畜的飼喂方法,以及如何使得母豬多胎高產等技術……

前麵兩項還好,屬於比較簡單的。而母豬多胎高產這一塊光是理論知識背熟還不夠,一些實踐經驗也很重要。

隻是林立文知曉他在西州能待的時間可能不長了,因而他隻能抓緊現在還能留在西州的日子,先將理論上的知識教授給到大家。

這樣的話,日後若是遇到養殖上的一些困難,他們不至於連問題出在哪都不知曉。而且理論知識在,找尋出合適的解決辦法也能有方向可尋。

衙役們在教授老百姓時,也會格外對大家說清楚理論和實踐時的那些差異。這樣便可以避免,大家盲目的搞大規模養殖。

其實這也是林立文對自己可能即將離開西州一事而過於擔憂了些,因為按照時下西州老百姓的條件來講,他們便是想搞大規模養殖場也沒幾個人能有這條件。

*

“三嫂,快過來這裡!”婦人交代完大閨女漁娘後,便匆匆忙忙的趕去了裡正家聽學。然她到時,裡正家那臨時搭建起來用以聽學的大院子裡,已經擠滿了坐著的人。

得虧她一堂妯娌與她關係素來要好,今日也是早早的就到了,占據了一個好位置不說,還幫她也站了個能坐的地方。

婦人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從擁擠的人群擠到了裡麵來。

“今日怎來得這般晚?”妯娌問道。

婦人:“今日一早,我家那漢子前腳剛走,後腳往年與我家置換糧食的人來了……我便晚了些時間。”

一般情況下,如婦人嘴裡說的跟老百姓置換糧食的人,指的便是一些遊牧民族。

他們以放牧為生,基本不種地,更很少去往城中,像日常所食用的糧食便是跟一些相熟的村民們進行置換。

這些遊牧民族手裡有極好的牛羊等物,村民們也喜歡跟他們置換物資。

“那可換來了牛?”妯娌忙問道。

婦人臉上便帶忍不住上了笑:“換來了,還是一頭有七八月大的牛犢!”

“呀,有七八月大了啊!”沒等妯娌回答,坐在倆人旁邊的另一婦人便滿臉羨慕的接話道:“這般大的牛犢,再養些許時日後等到開春,便可直接下地乾活了!”

妯娌也忙問道:“這牛犢得換出去不少的糧食吧?”

買來乾活的牛,太小不行,怕出意外。百姓們買上一頭牛犢,往往便是家中積攢多年的積蓄,根本損耗不起。然牛犢若是再養大一些,價格自然也就貴上許多。

而像七八月大的牛犢,在市場上便是最受歡迎的。以往都不不好買,就更彆說最近這段時間,購買牛犢的人眾多,價格上去了,牛也沒那麼好買了。

“這次倒沒換什麼糧食……”隻見婦人一臉高興的說道:“我是拿家中前些日子釀製的那些啤酒換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