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第213章 亭亭淩霜(四)(1 / 2)

第213章亭亭淩霜(四)

尹毓容也並非一激便棄之人,她思維敏捷,當即找出此言中可勘的破綻,鎮定道:“若真是法經一脈,自然是顧師範為女學翹楚,然而《吳子》卻為兵書,想來在座皆知其為《武經七書》之一,即為兵法,此法非彼法,莫非顧師範亦精通行兵布陣六韜三略?即便精通,可此文所述卻非兵略亦非乾戈,無以為論。”

卓思衡也驚訝於尹毓容的機敏,可見女學的書果然不是白讀的。可這個姑娘還不知道,她越是賣力渴望取勝,便越是證明自己的老師和女學之能,與她所求恐是背道而馳,許多道理本就一榮俱榮,想要摘高自己的想法從一開始就是錯了,若是女學今日名聲敗落唯獨她出儘風頭,旁人今後若問她學成何處,她又如何回答?

雖是機智有嘉,卻始終目光短淺。

這個反詰縱然尖銳,卻無法為難顧世瑜,她牢記理字當先,時時刻刻將自己所述視為道理根本,調換來思路,從容不迫道:“此言詫異。自古以來許多兵略之書多為百家構見之總結,雖非托兵言誌,卻也彆有洞天,我曾於課上講過,班孟堅在《漢書·藝文誌》當中將《武經七書》之一的《司馬法》稱作《軍禮司馬法》,後人以為此乃沿用古說,即古人亦有此論,《司馬法》何嘗不是兵書?但仍被視為禮儀典法當中一脈,流傳至今。”

顧世瑜例子舉得好,先以古人磅寬的見識來做自己論據的支撐,長公主不禁含笑點頭,但見上首之側兄長也是目中驕傲且盈滿笑意望向自己,心中更添幾分顧盼自豪與溫情脈脈。

顧世瑜知自己性急,一個道理非要一口氣說出來,全無章法,此次她卻格外注意,慢條斯理注重停頓,在眾人對前段略加思考得出心中結論後,方才肅容言道:“如此,再看可看《吳子》一書,看似句句言兵,實則字字論法。”

尹毓容略感心中慌亂,卻十分不服,隻覺這是強詞奪理,忙問:“這是何解?聞所未聞。”

“‘凡製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此句為《吳子》一要引,治軍先製國,此製非治,而是製定治國之法度的明義,可見法之一字,貫穿《吳子》始終,夏芝芳所論,也正是此法。不僅如此,吳子書中有雲‘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此為用兵也不止於用兵,我【】朝太【】祖立國亦有此誌,設法度明刑律不為懲理百姓,卻應先以法理刑律教之訓之,再行法度之刑,曆來國之法紀,未嘗不以教化為先,殺伐當慎,亦是我【】朝明正典刑之祖訓,這也正應吳子所言之兵略,可見其知兵以法,亦能啟迪後世之人勵精圖治興邦定國,豈能說《吳子》非法?”

此言一出,卓慧衡都想起立鼓掌了,她見眾人皆有拜服顧世瑜的意思,便知此次論議贏麵極大,重要的是,顧世瑜牢記不為贏而贏的要理,處處所言皆是道理本身,卻不以犀利銳意的言辭攻擊尹毓容,這已是贏了大半,至少於立意上,便高出一籌。

尹毓容鼻尖微有汗意,她再度咀嚼顧世瑜方才的言語想找出破綻,似乎從《吳子》和法經的辯論上已是無鋒可破,顧世瑜的理據完美閉合,構成一個堅不可摧的圓盾,找不出任何破綻。

但她焦急之中卻猛地思及顧世瑜方才所言的一句話,正是這句在方才宏論中看似微不足道的話給了她想要的破綻。

“顧師範對法之一字的認知可謂高見,但顧師範似乎忘記了此次你我所辯爭之事的根本。”尹毓容逡巡兩步後站定,回首一笑,自信昂然,“顧師範方才說‘夏芝芳所論,也正是此法’,沒錯,她所論《吳子》之立論卻是言之有物,然而文章終究是文章,若文章不能以文辭句壘得意於人,又有何可取之處?顧師範讚她文章立意,我不相否,可此文之行文粗糙,並無可取之處也是實理。”

顧世瑜微有變色,尹毓容的話看似辯駁不過繞路而行,實際卻是釜底抽薪,隻要立論夏芝芳文章本身質素平庸,自己再怎麼拿古聖賢的言論支柱也是不足夠的。

尹毓容見眾人聽了自己的話後亦有肯定之態,便乘勝追擊道:“韓文公曾言文章之理,應當‘閎其中而肆其外’,文章內裡所思巧妙、蘊涵厚載,卻也要以‘肆其外’的文筆將這些豐富的內容展現出來,若文章隻隱中有思,卻不能展現其真正妙義,少去妙筆巧文工技法則之美,又何談文章之好呢?”

顧世瑜站在當中,一時竟不知如何回答這尖銳的追問。

比顧世瑜還著急的是卓慧衡,她幾乎就要拔腿跑出承明宮,拉來妹妹慈衡當場換人。

此時理和義都已闡明,唯獨“情”這一招還沒用,但卓慧衡思前想後,一時竟不知該在這樣迫人的逼問後從何處入手來論“情”破局。

卓思衡也意識到事情來到最關鍵的點了,誰先搶占了這個製高點,誰就能終結辯論。他正思考著,卻無意間瞥見太子望向顧世瑜那焦急和不安的目光,好像恨不得去自己衝上去一般……這比此次論議本身的結果,更讓卓思衡心下一沉……

身在局中之人,未必便是迷思者。

顧世瑜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她回憶卓慧衡的話,腦海中出現了那三個相互承托的杯盞……思緒由混亂至曠蕩開暢,她好像領悟了此中的要領,迫不及待想要一試。

但是,她要沉穩,不能因落下風而躁切,更不能因急於辯解而胡言無狀,她接下來的話不該是為了贏而說,而是要為更高的洞察與大略而說。

她需要在短時間內整理出精準高效的言辭,但這個言辭的主旨如果隻是“情”、“理”、“義”之一就太顯單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