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第144章(2 / 2)

看誠親王規定的繼承人順序便知,配偶放在了父母前麵,嫡女放在了庶女前麵。

如此看來,應當是位未曾生育或隻生了女兒的公主。

立女戶和規定財產繼承,怕都是為了這位公主能夠占領夫家所在的蒙古部落,什麼提高女子地位、滿族反過來影響漢族,那都是障眼法,選出幾個滿族格格做楷模,也不過是誘他們支持這三條政令的魚餌。

無所謂了,這三條政令與他無關,他一個剛剛繼承爵位的貝勒,從前跟誠親王也沒有多少交情,眼下正是抱大腿的好時候。

富察馬武在下頭裝啞巴,對誠親王這番話絕對是嗤之以鼻,什麼換滿人影響漢人,要說心向漢人的,皇室裡誠親王絕對是頭一份。

瞧瞧誠親王如今在朝堂上重用的那些人,漢臣可是占了大半,當年這位是怎麼為山西漢人百姓懲治官員的,他可沒忘。

而且據他所知,被誠親王調到豐台大營去的穆克登這次上交的提拔名單裡麵也是以漢軍旗的人為主。

隻是他也奇怪,誠親王為何總是喜歡辦一些費力不討好的事兒,明明連皇位都還沒坐上,就開始實施自己的主張了,在豐台大營提拔漢軍旗也好,為女子發聲也罷,隻會讓誠親王自己陷入泥潭,這就不是正常人能乾出來的事兒。

非正常人給滿族官員開了小會,扭過頭去就給漢族官員開會,大談特談對大唐盛世的向往之情。

“本王少時學史,在浩蕩曆史中,最喜愛和向往的便是盛唐。你們可能有人在心裡想,我一個滿人,能對一千多年前的漢族王朝有什麼向往。但不瞞各位說,我一直認為我上輩子是個漢人,以至於到了這輩子還有些混淆不清,有時覺得自己是漢人,有時覺得自己是滿人,不過也無所謂了,滿漢一家親,我如這天下絕大多數漢人一樣向往盛唐之景。”

胤祉說的都是真心話,他上輩子可不就是個漢人,所以擺不正自己的位置也正常,除了盛唐,他還向往強漢,隻是強漢不好拿在這裡說,畢竟漢朝可是曾經打的少數民族屁滾尿流。

“盛唐之時,萬朝來賀,國家包容又強大,既容納下各個民族和各種文化,容得下直諫敢言的諍臣,也容得下女子自由婚嫁,成婚自由,和離自由,再嫁自由。”

“本王期盼著大清有朝一日也能如盛唐一般包容強大,開放自由,百花齊放。”

張英抬頭仔細端詳著誠親王臉上的表情,這並不符合禮儀,可跪拜之禮都早就讓這位爺給免了,他盯著誠親王的臉看又算得了什麼呢,事實上,在場有十多個人和張英一樣在仔細觀察誠親王的表情。

漢人誰又能不向往盛唐呢,誰願意低人一等,誰願意自稱奴才,誰願意在科舉和仕途上遭遇不公,若是能選擇,誰又不願意去盛唐做官。

如果是一年前,眾人隻會當誠親王是在大放厥詞,可能扭頭就把狀告到萬歲爺那裡去,朝廷不允許大清人想著前朝,難道想著盛唐就不犯忌諱了嗎,朝廷雖不會因此治罪,但也絕對不會提倡。

可誠親王現在雖然不是儲君,但已經有了儲君之實,比從前廢太子手中的權力要大的多,而萬歲爺的身體卻是江河日下,曾經一度病到三個月不能上朝理政。

一個板上釘釘的皇位繼承人,一個可能很快就要繼承大位的皇子,他想要重現盛唐之治,這就不是一句空話了,先不說能不能辦到,但他能辦。

如果說像張英這樣的老臣一時回不過神來,既心動又恐懼,難以抉擇,那像張廷玉這樣年輕的臣子,尤其這些人大都曾經在誠親王手下做過事兒,此時已經熱血沸騰了。

在誠親王手底下做過事的人都知道,誠親王用人不看滿漢,看的是能力,給了漢臣在官場上難得的公平,也從來沒把他們當做奴才。

大清有這樣的君王,誠親王有這樣的決心,怎麼就不能重現盛唐之治。

官員們對誠親王的能力和手段都是有目共睹的,山西就是最好的例子,當年誠親王把山西的官員、小吏、豪商大族,從上到下但凡是有罪的,都清理了個乾淨,數度被暗殺,全國罵聲一片,都沒能讓這位退縮。

若要改革,君主自然是越強硬越好,強硬才能護得住手中的改革派,才能不朝令夕改。

誠親王一手安撫滿臣,一手給漢臣畫餅,也無所謂他說的話被兩邊互傳,他說話時雖然東扯西扯,但他做的事能對上他說的話,兩邊都不能算是撒謊,隻是他給兩邊都各找了一個提高女子地位的由頭。

讓滿族影響漢族,這不是空話,他雖然不喜歡滿族的辮子,但滿族也有許多優秀的地方值得學習,去蕪存菁嘛,沒毛病。

學習盛唐,那就更沒毛病了,盛唐有他想要的各民族平等,有對女性更少的束縛和更多的尊重,有朝臣之間的相互製約……去蕪存菁,這話放到哪裡用都是有道理的,遍數曆史上的各個朝代,在他這唐朝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最多,也最適合拿來學習。

迂回,迂回,再迂回,就隻是為了三條提高女性權利的律令,先把朝堂穩住,官員不能先撂挑子,再來應對民間的反對之聲和……皇阿瑪的怒火,後者要等皇阿瑪回京之後再說了。

雖然胤祉特彆想發一條發型服飾自由的政令,他順便帶頭剪個辮子留個頭,奈何他沒這膽子,還不到時候。

政令下達之後,民間的反對之聲的確不少,首先是京城,這裡讀書人多,讀書人談論時政是曆來就有的事兒,最不能接受這三條政令的也是這些人。

讀書人要反對,方式左右不過就那幾種,寫文章上書,聚在一起開詩會痛惜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梗著脖子不接受,最狠就是跑到宮門前集體請願。

胤祉拿來對付臣子的說法,並不適用於未入仕途的讀書人,讀書人站在宮門口請願,高談程朱理學,大講道德,宮裡頭則是派侍衛,高喊——請善待生身之母,善待姐妹,善待女兒!

喊唄,站在一起拚拚嗓門,好過讓這些讀書人去‘發動群眾’。

侍衛們輪流在宮門口值守,每半個時辰換一次,除了要陪讀書人喊話,與之力爭,還要防止有人尋短見,隻要不見血,就不算大事兒。

宮門口的熱血讀書人好對付,不好對付的是搞串聯的讀書人,胤祉曾經靠萬民傘免於被罰,一旦有人搞串聯,搞出幾份萬人請願書出來,那就麻煩了。

這三條律令觸動的不隻是男性的權利,還有族老的權利,按照新頒布的政令,族老,哪怕是宗族的族長,也不能插手個人財產的分配,而遺產繼承順序則是規定了,一旦個人意外死亡,族人的繼承是被放到最後的,除非親屬都死光了,不然就輪不到熟人來吃這碗羹,要吃絕戶就更不成了。

族老們在外或許沒什麼權利,在內的權利還是很大的,若是有人串聯這些族老,再由族老向下收集族人的簽名和指印,多少萬民請願書搞不到。

所以政令下達以後,朝廷一方麵密切關注對此不滿的讀書人的動向,防止有人串聯,可以寫文章諷刺,可以破口大罵,但不能搞串聯。

另一方麵朝廷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和講解這三條政令,要讓普通百姓了解這三條政令,彆被旁人忽悠了去,朝廷的律令不是強製要把男性家長的財產分給配偶和女兒,隻要死前做好安排,繼承順序一點用都沒有,總不會有人想著自己會猝死吧。

消息捂了幾天,傳到康熙耳邊的時候,政令已經發往全國了,京城周邊的幾個省份早已收到,遠一點的也來不及追回了。

孫子有多貼心,兒子就有多糟心。

康熙本來想寫封信斥責老三,把筆拿起來又放下了,寫信斥責有什麼用,他就是寫道聖旨過去罵老三,這癟犢子還不是想乾嘛就乾嘛,怪隻怪當年他就不該定下上書房皇子犯錯伴讀受罰的規矩,這些兔崽子小的時候就該好好打幾頓,才能長教訓。

第二天帶幾個孫子念書時,康熙也看弘晴的眼神都多了幾分憐愛,小家夥聰慧的很,又孝順又乖巧,還頗有做上位者的天分,這麼多兒孫當中,弘晴性情最像年幼時的他。

隻可惜,弘晴不隻是性情像了他,他的皇阿瑪不靠譜,丟下一個爛攤子早早的去了,弘晴的阿瑪也不靠譜,他都不敢想,他要真把江山傳給了老三,等輪到弘晴的時候,這江山還在不在。

他們爺孫二人也算是同病相憐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