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1 章(2 / 2)

皇權統治者也非常明白,八旗是清朝皇權的支柱根基,他們為了維護八旗的兵力,從順治開始,便頒布許多政策。

為他們提供不少福利,比如,豁免稅賦與勞役,每個月還有‘月俸’;也為他們框出非常多的限製,諸如不提倡經商等其他生計,專注於騎馬射箭,保持兵力。

以上的政策在戰亂時期或許能夠凝聚兵心,轉到在和平時期,卻成了八旗貪圖享樂的一部分,遊手好閒、鬥蛐逗鳥、好逸惡勞,逐漸成為他們的標簽。

他們活成了大清的“寄生蟲”,還是尾大不掉、無法從根本上擺脫的那一種,畢竟大清的建立便依靠八旗。

待三藩平定後,八旗的兵力與精神狀態已經有明顯下滑;等大清戰勝噶爾丹後,疆土基本上衡定,有小危險,但暫時翻不出什麼驚濤波浪。

在馬佳芸蘭提醒過後,胤祉便一直有注意這個,隻是之前漠北未平,暫時不能把這個擺在明麵上。

現在噶爾丹的勢力已經瓦解,蒙古一步步被塔娜收入囊中,大清陷入平穩時期,胤祉便將這個問題重視起來。

不過凡事需要證據,直接上去說已逝皇瑪法與汗阿瑪的政策行不通、八旗會變成廢物,這當然不行。

胤祉選擇以數據說話,先開始收集證據。

他先借著噶爾丹的論功行賞,介入了兵部的輔助整理工作,又借著過去科普表格與出征噶爾丹在兵部累積的人脈,收集整理八旗二十多萬士兵的個人信息表、彙總表。

這確實是一個海量的數據庫。

好在胤祉不是一個人。

如今是親王爵位,府上的附屬官、侍衛等加起來有數十人,何況還有他從天南地北召集來的門臣。

隻能讓大家夥繁忙一些。

這樣的大動作當然瞞不過在兵部很有話語權的大阿哥與大阿哥黨,也瞞不過一直盯著胤祉的太子黨。

很多人不理解。

不是說他們認為這樣做完全沒用,而是沒有什麼大用,戰時士兵消耗更替速度很快,優秀的士兵遲早脫穎而出,和平時期,更不需要記錄,連將領都不是人人認得,普通士兵可能一輩子遇不見一場戰鬥。

但胤祉還是堅持做下去,還未統計完,已經在八旗裡找到不少問題。

尤其是在管理方麵。

清朝的八旗士兵不止在京城,還有邊境、州縣城市、海關港口、官府駐地、武庫校場、驛站士兵等等。

這樣的規則並沒有錯,清軍屬於滿人入關,少數民族政權,駐守士兵有利於對於各地政權的管控,促進滿蒙漢相融等。

但問題在於大政策方麵下了,細節管控卻有嚴重問題。

因兵力過於遊散,中央集權不夠,滿人地位過高,除了邊防要塞外,各地的旗人墮落的比京城還快,出現不少死而複生、冒領軍功、擾亂百姓、街頭惡霸等亂七八糟的現象,並且這些現象並不少見。

當胤祉把問題一一擺出來時,康熙暴怒。

還是那句話,八旗是清朝政權的支柱,政權即是他的底線,一旦觸碰底線,他便化作吃人的猛虎。

皇子阿哥們也很生氣。

不管內部如何競爭,他們至少目前都站在對大清有利的方向看問題。

大阿哥與納蘭明珠在直郡王府上聊到此事。

聽明珠說出“彥親王此舉雖然高議,但也會得罪不少人,我們可以趁機收攏更多兵力”時,大阿哥神情一愣。

默了下,他歎:

“二弟為大清殫精竭慮,爺不如遠矣。??[]來[]_看最新章節_完整章節”

納蘭明珠張了張口,他想說這都是收攏民心的手段,但也不得不承認,彥親王目前為止乾的全部事情,都是利於大清乃至於利國利民的事情,如果單純為了收攏人心,他大可不必如此,有更多更好的辦法。

“太子更是差了天遠,也好意思一直呆在他的位置上不下來。”這種時候,大阿哥也不忘打擊一下對手。

幾乎同一時刻,毓慶宮的太子也在與索額圖聊到此事,太子:“大哥在兵部,連這樣簡單的問題都發現不了,還真是滿腦子稻草。”

可以說兄弟倆心有靈犀。

至於太子對於胤祉,除了和大阿哥相似的情緒以外,還有一種羨慕,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這個太子之位除了太子之外,什麼都乾不了、什麼都不能乾。

若今天上奏八旗的人是他,汗阿瑪怕是又會狠狠打壓太子黨,高高抬起胤禔那個蠢貨。

胤祉並不知道與他相關的類似劇情在不同地點上演,他隻知道有了康熙的許可後,對於八旗士兵的資料整理更加順滑,以前三個時辰才能理清的工作,現在一個時辰以內便可完全,甚至於更短。

胤祉來暢春園除了因海外基建完成外,也是手上數據整理完,開始寫奏折,來谘詢一下額娘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