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敗的神話,已然被衛青打破。
天幕,又極為詳細的介紹了衛青,霍去病兩人的戰績。
所有人都知道,匈奴未來要被打的屁滾尿流,幾萬幾萬人的被俘虜,甚至連匈奴單於都差點被抓住。
即便這是未來要發生的事情,現在匈奴依舊很強大。
但一部分人肯定會喪失對匈奴的信心,開始動搖。
甚至想要左右下注。
麵對這樣的情況,匈奴單於迫切的需要在自己還有優勢的時候,趕緊進攻大漢,用勝利來抵消天幕的預言。
戰爭已經無法避免。
這根本不需要考慮朝內大臣的想法。
匈奴管你們內部和不和,想不想打呢,反而是大漢越不和,他們越要打。
趁你病,要你命才是真理!
劉徹眯了眯眼睛,既然無法避免戰爭,就要考慮如何迎戰。
那麼,匈奴單於會出多少兵呢?
推演到這裡,劉徹卡住了。
軍事上他真的不通啊!
拿不準主意,劉徹隻能對衛青問道。
“衛青,你覺得匈奴會如何出兵?”
“試探出兵,不會太多,但也不會太少。”
衛青也在思索這個問題,他的手指在輿圖上,比劃著幾條天險要道:
“大約在三至五萬之間,其進攻地點,應該也在上穀、漁陽,遼西和雁門這四個之間。”
如果有人常讀軍事曆史,那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古代軍隊爭奪的地點,通常極為固定。
這是因為,那些城池在建設的時候,就已經考慮了地形的因素。
它們建造的位置,本身就有軍事用途。
比如防禦。
因為華夏的地形,很少有廣闊的平原。
反而多為崎嶇不平的山地,丘陵,以及江河。
大軍想要大規模進攻,必須要從有城池的這條道上走。
其它道路,要麼走起來耗費太高,後勤跟不上。
要不就是地形太危險,極其容易被敵人設埋伏。
所以會出現,曆史上好多戰役,都會走同一條路,攻打同一個城池。
匈奴的情況更為特殊些。
他們不以占據城池為目的進攻,而是為了掠奪。
那必然會往富饒的地方去。
不然他們冒著性命之危跑過來一趟乾嘛?
溜馬玩?
沒有收獲,空著手回家,信不信的第二天,他們就能把匈奴單於給剁了!
當匈奴出兵沒有耗費嗎?
笑死,就草原那麼貧乏的地方,他們可比大漢窮多了。
什麼政治意義,都沒有抓到手裡的錢糧女人和奴隸重要!
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曆史的必然性。
看似有的選,其實根本沒法選。
衛青講述著自己的猜測:
“匈奴不會再像以前那樣。
天幕做的預言,會讓匈奴單於害怕失敗!
這場出兵,他隻能勝,還得是大勝!
隻要有輕微的失利,匈奴單於就要承受極大的壓力。
他必須要考慮失利乃至戰敗帶來的影響。
這個時候,他會反複衡量兩者的國力,更加謹慎。
而兩軍交戰,勇者方勝,他隻要有顧慮,必然不可能出動所有軍隊!”
說到這裡,主父偃已經明白過來了。
“自陛下登基以來,時常練兵。如今大漢雖不能遠征,可防守方麵,必然不會吃虧!”
主父偃這句話,不僅附和了衛青,還暗戳戳的給劉徹拍了拍龍屁。
這讓劉徹不由得多了幾分高興。
“正是如此!”
衛青手指從匈奴後路的天險上劃過,笑著說道:
“匈奴單於若真敢全軍進攻,把戰場設置在我大漢疆域之內,那我等正好可以斷他後路,關門打狗!”
衛青的話沒有說完,不過在場的人,心都臟,衛青的未儘之言,他們也明白。
戰場設置在大漢境內,對大漢百姓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可說的難聽點,倘若不在意百姓士兵的傷亡。
莫說一換一了。
三換一,甚至四換一,大漢都不帶虧的。
匈奴才有多少人啊!
稍微換它個幾萬。
匈奴就要元氣大傷。
這時候,大漢再舉兵進攻,難度必然會大幅度降低。
可惜,匈奴肯定不敢大軍攻入,自斷後路的。
畢竟目前優勢在他。
而有些時候,越是保持優勢的那個人,越不敢輕舉妄動。
劉徹下了結論。
“如此看來,匈奴不會大規模出兵,還是以劫掠邊郡為主。”
衛青點了點頭。
出兵打仗的本質,要麼是為了政治影響,要麼是為了財富。
匈奴,永遠是財富大於政治。
隻有財富得到的足夠多,政治才能穩定。
那,匈奴出動的人越多,需要的戰果就越大,而風險反而會越高。
綜合這麼多原因,衛青完全可以確定,匈奴單於必然無法大規模出兵!
衛青把這條理由也說了出來,輕歎一聲,道:
“說起來,這般情況,正好應了天幕部分所言。不過,又證明了天幕並非不能改變,如此看來,我等需慎重對待天幕所言。”
衛青話音剛落,在場的幾個人都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