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一十三章 大擘們的慎重(1 / 2)

“關於心的變體,我們熟知的有豎心旁‘忄’,恭字底‘?’,在篆書時代,這些心都是完完整整的心的形態。”

“而到了隸書時代,作為左邊偏旁的心,被擠壓成了長條狀,與其他位置上的‘心’相比發生了很大的形變,原因有二,一是隸變之後的心,字體本身成了扁長的,如果作為左右結構字的偏旁,勢必使整個字形變得更加扁長。二是為了書寫方便,心字中間的彎鉤變成豎無疑是減少了書寫軌跡的,這是處於方便的需要。”

“而唯一沒有變形的偏旁心應該就是在上下結構裡承托上半部分的心字底了,它們擁有方塊字的一半位置,足夠展示自己的一筆一劃。但是,在追求更加快捷的行書和草書中,是不是心字底也會發生形變呢?”

周至一邊講解著,一邊開始書寫“思想忠恕”四字,從小篆到隸書到楷書,再到行書可草書,這個部件“心”字底,逐漸從一朵蓮花的形狀,變成普通的心字,然後在快速的運筆過程中變成了一條波浪線,最終變成了一條橫線。

“看!心在這個時候,就變成了一橫。”

“這就給行草楷化提供了一條思路。”周至說道:“如果是簡單的漢字,在楷書形式裡,很少會用橫線來代替心字底。”

說著在“田”字下麵加了一橫,然後搖了搖頭:“的確不大好看。”

就在大家的哄笑當中,周至又寫下了“寧”,“憂”,“慶”三個字,接著在旁邊又寫下用橫代替心的異體字:“可是在更加複雜的字形裡,往往會發生這種替換,也並不破壞書法的美感,大家覺得呢?”

周至是書法的高手,每次上課秀一手粉筆字,也是《甲骨文鑒賞》這堂課的亮點之一。

現在大家對比著看下來,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這三個字中,將心替換成一橫,不但不影響字型,反而多出了一種簡潔與變化的美感。

“剛剛說的都是理論,但是我們能夠想得到的,古人會不會想到呢?”

就在大家私下議論紛紛的時候,周至直接給出了肯定的回答:“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目前能找到最早的草書楷化‘愛’字的記錄,是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的北魏的《寇憑墓誌》,以及北魏的《崔勤造像碑》。”

“兩個碑誌的記載時間同為大魏神龜二年,也足以說明這個變化在魏碑裡已經算是當時‘新潮’的寫法了。”

“到了後來這樣的用法就更多了,比如明代文徵明的《蓮社圖記》書貼,兩種愛的寫法他都用到了,其餘如宋版書的新刊古列女傳,以及好些雕版書籍當中,都用到了這樣的‘俗字’。”

“而且這些坊間書籍對愛的草書楷化寫法還特彆鐘愛,甚至還發明出了一種新的變體,就是在友字的右上方添上一點,變成‘犮’。”

“最後這種寫法,凱公申為黃埔軍校書寫的‘親愛精誠’題詞就用到過,相信島上很容易就能夠查到資料。”

“所以這位同學,草書楷化的愛字,也不僅僅是簡化漢字裡才有,你們島上同樣也有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