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了康熙十二月花卉杯上,卻開始出現了明顯的渲染之法,開始對圖案的明暗層次嘗試處理。
花頭上設色較深,然後由花頭向花心逐漸減淡。而在枝乾、花葉、山石的穿插上還明顯地借鑒了透視方法。從視覺效果上看,更加的真實自然。
這種處理色調的方法可以說是受到西洋油畫技法的影響;歐洲人自明代中晚期開始即紛至遝來,能夠深入中國內陸者絕大多數為傳教士,他們帶來了與中華傳統文化很不相同的各類美術製品,對中國陶瓷藝術產生日益加深的影響。
康熙的求知欲很強烈,他邀請了很多西方傳教士為自己講解西學
,鼓勵西畫創作並引進西洋畫師,一時間開創東西方美術交流與融合,而這種風格也延續到了瓷器的製作上。
但是傳統的瓷器審美卻沒有丟,這個時期釉下青花的運用,已經不在承擔明代青花鬥彩的「筋骨」部分,而是在青花工藝能夠做到「墨分五彩」之後,變成了杯子前景花卉五彩圖案模糊的背景襯托,成了石影,竹影,樹影,營造除了一種攝影技術上常用的「背景模糊」技術,以更加鮮明地突出繪畫主題,堪稱絕妙。
花神杯的價值無非在於兩點:第一,花神杯集詩、書、畫、印於一身,藝術造詣很高,蘊含文人情懷;第二,花神杯一套十二隻,湊齊一套相當困難。
但是到現在為止,人們還沒有將之熱捧起來,像現在這三隻杯子,一個的拍賣價格也就二十萬港幣左右,壓根不能和安思遠正在欣賞的那四隻相比。
主要原因就是存世量相當大,光完全成套的,據周至所知首都故宮博物院就有好幾套。
最搞笑的是在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故宮博物院為了加強各地方博物館的藏品檔次,曾調撥過一批文物給地方博物館,其中的主角便是既方便運輸,又能夠充分體現出品質格調的花神杯。
蜀省博物院就是因此撈到了一套完整的十二月花卉詩句杯,此外鄂省博物館、津門博物館、冀省博物院、滇省博物館和汴梁博物館等,都分到了成套或部分的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除了上述地方,南京博物院還有收藏了一套相當特殊的青花十二月花卉杯,最初專家們認為它是「漏彩」,也就是本來要二次上色燒造的,結果不知道處於什麼原因漏掉了後續環節,最近才被新的論點所推翻,認為從構圖完整性來看,那是一套本身就是要燒造成青花瓷,估計是康熙皇帝為了滿足自己的審美而讓禦窯廠特彆燒造的。
而散落在民間的零散的花神杯數量無法統計,不過民間要靠自身力量收集成套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基本上出現在拍賣會上的,都是單隻或成對。
但是接下來一對兒雍正的小杯子,就不一樣了,雖然年代比康熙晚出,然而價值遠超那三隻花神杯。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