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一百二十四章 琺琅鐘兒(1 / 2)

因為這對小杯兒,是中國古代瓷器發展到巔峰時期的產物,彩繪瓷器中的佼佼者,琺琅彩。

琺琅彩最早是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將從歐洲傳入的金屬胎畫琺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後,而創燒的釉上彩瓷新品種。在雍正時期達到巔峰,乾隆時期的產量最大,然後迅速衰落,乾隆後期開始即少有製作。

康熙十九年開始,紫禁城在武英殿設立了琺琅作,其後在康熙地五十七年,改到了養心殿,剛開始的時候,主要生產銅胎掐絲琺琅和寥胎琺琅。

琺琅彩瓷器的創燒,與熱衷於西洋科技和藝術的康熙皇帝對畫琺琅的喜愛有密切關係。

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統一台島後廢除海禁,歐洲的金屬胎畫琺琅器作為貴重工藝品,開始由來華的傳教士帶入廣州,並進貢內廷。

這些舶來品以其精細的彩繪技法和華麗的裝飾風格,受到皇宮貴族和廣州地方達官貴人的喜愛。由當時歐洲傳教士與教皇來往的私人信件得知,康熙皇帝對這種洋玩意兒也很感興趣,並力圖使中國的琺琅工匠掌握這門技術。

康熙四十九年,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來到中國,從此他以天主教傳教士、清廷宮廷畫師的雙重身份,在京師度過了十三年。

康熙五十五年,馬國賢自暢春園寫信回國道:「皇上開始醉心於歐洲的琺琅畫,並儘可能將其介紹到宮中造辦處。皇上看到從歐洲帶來的畫瓷器用的顏料和幾件大件琺琅器後,考慮要製作某些器物。」

「皇上命令歐洲畫家來畫琺琅,我們考慮到這樣一來,必須從早到晚和那些卑賤的工匠同作息,於是找借口說不曾學過畫琺琅,而且也下定決心不習此藝。我們故意畫得拙劣無比,於是皇上降旨作罷。我們這才幸免去做奴隸。」

不過馬國賢不願意,不代表彆人不願意,很快,隨著廣州和歐洲的畫匠和琺琅匠師進入內廷參與指導造辦處琺琅器的生產,甚至親自操作,金屬胎畫琺琅器的製作呈現出繁榮景象。

當時僅經廣州巡撫楊琳推薦進入內廷的,就有光東琺琅匠師兩人,並西洋人三名、琺琅匠兩人、徒弟兩人。

等到武英殿琺琅作改歸養心殿後,還增設監造一人。其後法國畫琺琅藝術家陳忠信被召至內廷,指導畫琺琅器的生產。

在中外匠師的共同努力下,內務府造辦處建琺琅作很快熟練掌握了金屬胎畫琺琅的燒製技術,並燒造出一大批具有濃鬱宮廷韻味的金屬胎畫琺琅器。

由於此時景德禦窯廠的瓷器燒造技術達到很高水平,特彆是當時所燒造的五彩瓷器,胎質堅致、釉麵瑩亮、色彩華麗,在彩繪技法上與畫琺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康熙的授意下,造辦處琺琅作開始嘗試著將這種技法移植到瓷胎上。

這個創舉取得了成功,於是便誕生了瓷胎畫琺琅,即俗稱的琺琅彩瓷器。

雍正皇帝即位後,對宮中琺琅彩的喜愛程度,較康熙帝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單是加強管理和督查,而且喜歡親自參與畫稿的具體設計。

而在這個時期,景德出了一位非常厲害的督陶官,這位對中國清代瓷業做出特殊貢獻的陶藝家,叫唐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