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琺琅彩的第一道工序就是選胎,選出造型完美,純白似雪的瓷器運進京城留做燒琺琅用。康熙瓷胎畫琺琅器,需要從景德鎮禦窯廠燒製澀素胎的瓷質器物,再到宮裡造辦處畫琺琅圖案,再入低溫小窯烘燒形成所謂色地畫琺琅瓷器。
因為胎體品質不夠,所以素胎送到,還必須用黃、胭脂紅等作底子,然後再繪製紋樣。其畫法也是從銅胎畫琺琅移植而來。
而唐英在任期間,除了完成瓷器燒製的任務以外,還要專門負責向內宮琺琅作提供優質的白瓷胎。
唐英督造的這種瓷胎乃是琺琅器瓷胎的巔峰,具有迎光透影、細膩如脂的特征,較之前的康熙,之後的乾隆都要輕薄白膩許多。
而在京中,雍正六年,雍正皇帝的鐵杆兄弟,也就是後世各大電視劇裡被大家所熟知的老十三,怡親王允祥,成了主持造辦處這等大肥缺的第一把手。
老十三的確非常能乾,雍正七年,琺琅器第一項革新得以完成,解決了高度白色釉上著色繪畫的問題,從此,琺琅彩可以直接畫在高白釉的瓷器之上。結合上景德禦窯廠剛剛研發燒造出細膩無瑕的高白釉瓷器,讓京城的工匠們可以發揮藝術創作,讓雍正的琺琅彩瓷器的藝術價值大幅度提升營造了可能性。
最後剩下的,就是色料的問題。
康熙時期和雍正早期,造辦處尚不能自行提煉琺琅彩的彩料,以致許多顏色必須仰賴進口,而透過不同色料的混合調配才能創造出更多的顏色。
彩料提煉計劃,最後成功地提煉處十八種顏色,為雍正琺琅彩瓷的產燒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雍正六年七月十二日,一封圓明園來帖被計入清宮活計檔:本月初十日怡親王交西洋琺琅料:月白色、白色、黃色、綠色、深亮綠色、淺藍色、鬆黃色、淺亮綠色、黑色,以上共九樣。新增琺琅料:軟白色、香色、淡鬆黃色、藕荷色、淺綠色、醬色、深葡萄色、青銅色、鬆黃色,以上共九樣。
共計十八種顏料。
由於琺琅彩顏料中,並未包含紅色顏料,雍正皇帝和怡親王繼續督促,最終在廣東匠人潘淳研究下研發成功了一種在色料中添加黃金而製成的「桃紅顏色金子紅銅料」,煉出的粉紅色的琺琅料。
其後的紅彩越發純粹,雍正和怡親王應該對此相當得意,因為在雍正朝畫有紅彩花卉的瓷器上,一定看得到兩枚印章——「金成」、「旭映」。
因為帝王的喜好,雍正朝時期的宮廷畫院畫家全麵介入了琺琅彩瓷器的畫麵設計,改變了康熙朝有花無鳥、有鳥無花的純圖案化裝飾,而呈現出一片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新景象,其布局章法則取自中國傳統繪畫,集詩、書、畫、印於一體,琺琅彩瓷器一下子變得畫工細膩,格調高雅起來。
這些畫家很多都大名鼎鼎,康雍兩朝,出名的就有:王原祁、蔣廷錫、郎世寧、冷梅、唐岱、高其佩、袁江、董邦達、金廷標、李世倬、沈暉、袁瑛、王敬銘、錢維城等等。
(看完記得收藏書簽方便下次閱讀!)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