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大哥,你自己都說了,那是二十年前。」周至說道:「二十年前很多大家都認為正確的事情,現在再看,其實也不見得正確。」
「套用報紙上的老話兒,這就是新時代,新問題,新辦法。」
「而且類似的
事情,前人也並非沒有做過。」
「據我所知,彝族的經典,最早散布在茫茫大山當中,清代水西熱臥土目摩史在吳三桂平水西之後,至雍正七年改土歸流之前,收集了彝族各家支係自古流下來的許多彝文文史篇章,經修定編纂成一部曆史文獻,叫做《哎哺啥額》。」
彝族先民認為,啥額即清濁氣的不斷運動,產生了一對最基本的物質元素——哎哺,在哎哺的基礎上,又產生了萬物。
這是彝族古代哲學的基本觀,其實和漢族的混沌生二氣成太極,其後二生三三生萬物非常類似。
這書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起了這個名字。
「這書一共三十多萬字,四百個主題,主要反映了古代彝族對宇宙和人類萬物起源的認識和彝族古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完全就是一本彝族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
「按照意思來翻譯,還要有那種味兒的話,本來這本書應該叫做《兩儀三生論》才對,不過後來因為其內容,被直接被翻譯成了《西南彝誌》。」
「再往後,就是清末了,當時這片地區外來的傳教士們,根據西方的習慣,將那種記錄在山羊皮上的古籍稱之為"羊皮書"。」
「1898年,天主教傳教士維亞爾出版了他翻譯了彝文的《宇宙源流神話》,這是彝族文化第一次走向了世界,為外人所知。」
「1930年冬,一位叫丁文江的著名地質學家為這些"羊皮書"走出大山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丁文江本來是中國地質調查所所長,來到涼山後,經人介紹結識了當地七十歲的彝族知識分子羅文筆先生,雙方約定由羅采用注音字母譯音、漢文直譯、漢文意譯的方式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
「這種翻譯方法叫做四行翻譯法,後來成了彝文翻譯的經典方式。」
「1936年,丁文江將羅譯的十一部彝文經典,題為《爨文叢刻》,交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開辟了科學翻譯、整理彝文古籍的先河。」
「此道一開,方***就算建立起來了,於是在新中國建立以後,很多彝文典籍開始得到整理,翻譯和出版。」
「不過這項工作很快又中斷了。」
「彝文的典籍,在曆史上遭遇過兩次劫難,一次是吳三桂平水西,一次是二十年前。」周至認真地說道:「要是在亂世散佚的典籍,在盛世來臨之前不重新收集整理翻譯保存起來,可能真的就徹底消失了,這對於彝族的文化,中國的文化,乃至世界的文化多樣性,都是無可挽回的損失。」
「所以這件事情,真的拖不得了。」
免費閱讀.